理论圆桌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新视角,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本期理论圆桌会特邀知名专家学者,聚焦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展开探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张冬梅、陈文杰(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体悟中华文明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溯源最深沉的历史,才能开启最长远的未来。如何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谢茂松: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要从整体上理解中华文明这五个突出特性,首先要理解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续未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未断裂,决定了中华民族文明传统是如流水一样活着的传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发展。中国道路深深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传统,其中蕴含着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可大可久之道”。
中华文明保持连续性而没有断裂,今天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根本上在于其保持文明的主体性。也正是因为保持了文明的主体性,中华文明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具有创新性,二者一体相生——在连续中保持创新的生机活力,以与时俱进的创新保持连续性。此外,包容开放、秉持和平性,也正是中华文明能够保持连续性的重要原因。中国历史上是农业文明大国,以大一统为常态,大一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以连续性为起点,五个特征贯通为一体。
曹劲:我们的考古发掘、研究保护工作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也是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有力途径。以广东的考古工作为例,这些考古成果对于揭示整个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至关重要。郁南磨刀山遗址的发掘将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约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到了60万至80万年前;英德青塘遗址则向我们展示了岭南先民是如何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此外,英德岩山寨遗址展示了新石器时期岭南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甚至出土了一些高规格的玉器。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我们还可以看到新石器时代的岭南与岭北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例如,一些出土的玉琮等玉器呈现出明显的良渚文化特征,这为五千多年前我们与岭北地区的密切交流提供了证据。肇庆古城墙遗址则让我们了解到了宋至明清时期城市的防御和防洪措施。我们致力于做好文物研究与保护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梳理清楚我们的起源,并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筑牢道路根基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立足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如何走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由之路?
谢茂松: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北宋理学家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明体达用之学,中华文明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主体性,中华文明是大本大源之“体”,“第二个结合”正是温故知新、固本开新、明体达用。
因为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与创新性,古老的中华文明才能成功应对现代化的挑战与冲击,在现代化的创新中保持文明主体性、保持文明连续性,让绵延不绝的悠久文明发扬光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作为文明大国的文明使命,“第二个结合”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根本性作用。
金民卿: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文化主体性。就是要始终坚持把“结合”的立足点放在中国的国情上,放在中国自身的发展上,突出强调“两个结合”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而绝不是其他人,“两个结合”是独立自主的、创造性的结合,而不是外在强制下的被动性的结合。
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两个结合”中处于指导思想地位。同时,我们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立场观点方法,个别观点要随着时代进步而创新发展。
必须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洞察其真理性内涵和普遍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这些思想精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释放出历久弥新的当代价值。
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它们都包含着美好的价值理想和人类共同价值,形成了相互贯通的契合点、相互结合的内在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人民长期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具有许多超越时空的人文精神、哲学智慧、社会理想、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成果,始终站在真理、文化、道义和实践的制高点上,既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贯通,又能对它给以科学指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贯通融合中实现它们相互成就、共同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真正成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形态,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我们应如何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谢茂松: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关键就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第二个结合”则是再一次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这是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因所在。“第二个结合”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华文明的大本大源。今天的中国具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厚文明土壤。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迈向成熟、定型的进程中。过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深层文化积淀,习焉不察地在底层逻辑上不自觉地作用于我们的思想创新、制度创新。而“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则是反求诸己的主体性自觉,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自家宝藏的自我认识,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创新、制度创新中由自在到自为、自觉的认识飞跃。
金民卿: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正是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由精神被动转向精神主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始终牢牢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理论标准和话语体系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打破对西方理论范式、文化标准、话语体系的照搬和依赖,建立并运用自主性的理论范式、文化标准和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一整套独特的概念、术语和理论体系,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智慧,具有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和理论解释力。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我们党又创造了一整套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深度解释力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如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守正创新等,成为我们判断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合理的重要依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就是要运用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和理论话语,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做到政治上坚定和理论上自主,从而做规则的主动制定者和引领者。
必须坚持把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牢牢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华文化立场,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成果三方面资源,实现古今贯通、中外汇通、创新发展,创造符合时代特点、遵循理论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形成原创性的中国理论成果,以思想深刻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坚实的学术理论支撑。
赋能人文湾区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岭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其所孕育的务实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以岭南文化之美蕴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之力,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曹劲:广东地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版图中“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的南部核心区域,也是东亚大陆与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地区之间的连接地带,占据非常关键的地理位置。现有考古发现与研究都表明,岭南地区在东亚地区人类起源与中国远古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东亚—东南亚现代人出现与扩散、史前文化交流与地域文明对话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价值。如对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302座墓葬的考古发掘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岭南已有古国的存在,也让我们知道岭南是如何逐步融入中华文明,并如何在其多元一体的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在线性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利用以全国视野来看,都是排在前列的。例如,南粤古驿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以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等。通过保护利用一个主题所串连的众多遗产点,最终实现城乡共融。作为文物考古研究行业的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保护研究还只是基础工作。更好地对其进行活化利用,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