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卢政、李直建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东莞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肯定少不了天更蓝、水更清,城市更美好。2023年,围绕东莞市高质量发展目标,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以“站位更高、谋划更远、机制更新、措施更实、队伍更强”为导向,继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质量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治污能力建设、高质量环境法治建设、高质量环保政务服务,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安全、稳定、优美和更具有吸引力的生态环境保障。
确保36条重点一级支流水质全面达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朴素且饱含生机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目前,经过东莞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以茅洲河、石马河流域治理为代表的治水攻坚战取得成效,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今年,东莞市生态环境部门将继续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聚焦沙田泗盛国考断面达标攻坚,坚持“三水”统筹,持续推进暗渠综合整治、河道治理等相关重点工程,持续推动汛期重点国省考断面突出问题整改及跟踪评估,保障水质稳定达标;建立一级支流监测管理台账,重点针对寒溪河等长期不达标一级支流形成问题台账,限期销号,确保国考断面汇水单元36条重点一级支流水质全面达标。
确保到后年“无废城市”建设全面达标
今年以来,东莞将通过打造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工作样板、推进一批解决东莞短板的工程建设、形成一批符合东莞实际的制度规范、夯实一批“无废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初见成效。同时,积极打造海心沙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生活垃圾分类“四个链条”、中堂镇造纸产业“无废园区”等工作亮点,确保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指标全面达到设定目标,探索形成一批具有东莞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技术模式和先进经验。截至目前,“无废城市”建设56项指标中22项指标已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另有5项指标已达到2023年目标要求。
据悉,东莞大力推动产废企业采用“三分法”(可循环利用、可燃不可循环利用、不可燃不可循环利用)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分类贮存,按要求开展规范化管理,降低处置成本,提高收运效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同时,做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前端暂存点和中转场所的规划、建设,为产废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提供暂存服务。在监管环节,加强政府执法监管。依法依规对辖区内再生资源网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贮网点进行清理整顿,逐步淘汰各类小、散、乱的中转场所,加大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行为的打击力度,约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流入合法市场。
针对目前全市危险废物产生现状和收集处置能力,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制定了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设施布局规划,在现有收集贮存规模较小的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东南临深片区各规划新增1个收集贮存设施,明确收集单位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数量占比不低于80%,打通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最后“一公里”,切实解决小微企业急难愁盼的危险废物收集处理问题。
在建筑垃圾领域,将打造规范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市场,推动市有关部门出台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应用技术规范,明确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技术要求、适用范围及部位,指定各类施工项目中建筑垃圾再生产品使用比例,研究出台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推广应用的鼓励性措施,畅通建筑垃圾循环利用体系,力争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
构建智慧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近年来,东莞市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在“数字政府”整体框架下,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赋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东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科学开展数字政府生态环境领域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构建“人防+技防”智慧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以构建“面向场景、创新应用”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体系为核心,推动大气、水、固废、污染源在线监测等全环境要素数据、生态环境各业务系统产生的监管检查、监测异常和应急事件等任务信息全部汇聚至平台,构建“事件预警—会商研判—调度处置—结果反馈—评估归档”的配套闭环应用机制,实现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的综合展示、深度分析和指挥调度,打造形成一个“监测准全、解析快透、指挥精准、监管严实”的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强化前端环境感知能力,综合运用5G、物联网、AI分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全市水、大气等生态环境重点区域、主要节点、重要断面进行监测监控,推进全市13大行业完成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构建天地一体、水陆统筹的环境监测监控网络。不仅如此,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累计获取工商、公安、气象、住建、水务、城管等部门数据130亿条,共享至市政务数据大脑数据资源总量27.5亿条。
随着东莞市大力实施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深入开展,东莞市生态环境局与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将围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无废城市”“减污降碳”等特色信息化应用专题建设,进一步探索完善“数字+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能力和水平,助力东莞“双万”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