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D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龙舟精神见证 东莞赛龙夺锦

东莞努力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做出典型示范
东莞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东莞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龙舟竞渡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之一。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万里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卢政

  6月10日,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龙舟邀请赛在东莞市沙田镇龙舟公园举行,来自粤港澳三地的18支男女混合龙舟队伍参加。火爆激烈的竞渡场面,振奋了无数观众,即便过去数天仍令人激动。

  龙舟竞渡是东莞最热闹的景致。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则是铭刻在东莞人骨子里的底色。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比拼中,龙舟精神激励着东莞人拼搏进取,也必将见证东莞赛龙夺锦。

  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把高质量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根和魂,全力做优做强东莞制造业厚实家当,努力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做出典型示范。

  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奔跑

  今年春节刚过,广东省、东莞市相继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南粤大地掀起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东莞,迅速擂响高质量发展冲锋战鼓,出台市政府一号文及配套政策,全力以赴,奋勇前进。

  东莞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目标、创新驱动目标、质量结构目标、生态文明目标等。2023年GDP增长5.5%以上、争取达到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工业投资总额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9500家,力争尽快达10000家。

  实际上,早在2021年初,东莞就已经先行一步出台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东莞将聚焦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动力源,以激发激活产业、企业、科技、投资、市场和平台新动能为主题主线,通过人才、数字、品牌的持续赋能,不断优化新动能发展环境,全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强劲澎湃的新动能。

  按照这一规划,东莞的高质量发展一年扎实起步,三年初见成效。到2023年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效提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1500家和7000家,引进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10个以上,境内外上市企业数量超过100家,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科技造富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东莞对新动能的核心吸引力和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五年迈上台阶。到2025年底,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等“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引进培育超千亿企业超过5家,超百亿企业超过25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中试验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为主体的创新生态有效构建,R&D占比达到3.2%左右,新动能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发令枪响,全市行动。“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东莞从上到下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抢抓全省制造业大发展的新机遇,敢于对标、勇于争先,认真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先进经验,走好高质量发展新路。

  东莞已经构建起从源头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化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集聚超20万家工业企业、1.29万家规上工业企业、1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4家超百亿工业企业、3家超千亿工业企业,形成了制造业集群发展梯队。“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东莞鲜明的城市特色。从“科技共山水一色”的松山湖科学城,到“海阔凭鱼跃”的滨海湾新区,东莞各镇街、园区纷纷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跑。

  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五个“大”

  立足万亿GDP、千万人口的新起点,东莞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五个“大”:

  一是发展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翼齐飞,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方面,东莞加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把食品饮料、造纸、服装等千亿级集群做强做优,力争在模具、玩具等领域形成更多百亿级集群。另一方面,继续巩固电子信息优势产业,做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等超千亿级集群,培育新能源、半导体两个新千亿级集群,形成“百花齐放”的现代产业格局。

  二是打造大平台,坚持重大战略平台开发建设与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并举,以现代产业园、现代物流园承载现代产业。东莞将打造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几大战略平台,重点发挥好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作用,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大原始创新和技术突破力度。推动滨海湾新区与前海、南沙等自贸片区联动发展,全面加快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开发建设。针对全市的镇村工业园,在基础设施、生活配套、安全生产等方面加快改造提升,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再改造出一批产业高端化、人才聚集化、生产低碳化、管理智慧化的示范性现代产业园区。

  三是抢抓大项目,科学统筹稳商与招商,在服务好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质量招商、招高质量项目。东莞高度重视稳住现有企业基本盘,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干成事,促进企业扎根东莞发展。制定“大招商”工作方案,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作为重要立足点,瞄准主导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价值链的提升、瞄准世界前沿技术、瞄准发达国家和国内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招引一批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以上。

  四是培育大企业,深入开展一场不亚于“机器换人”的产业革命,加快催生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东莞紧密结合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把专精特新企业和国家高企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大全过程特别是生产制造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服务。通过3年努力,打造出一大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灯塔工厂”,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不低于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不低于42%,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五是做优大环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帮助工业企业提效益、降成本,让制造业能多赚钱,带动形成全社会热衷制造业、投身制造业的浓厚氛围。东莞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完善各项扶企纾困措施,让企业敢增资、敢扩产、敢创新。特别是在供给侧加大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引导企业向创新要动力、向管理要效益,想方设法降低企业土地、用工、物流等成本,强化人才、金融等的支撑保障,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和高端人才在这座“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逐梦、圆梦。

  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

  由于东莞市管镇的特殊行政架构,东莞经济的核心就在镇域。镇域强,则东莞强;乡村兴,则东莞兴。日前,东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构建更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动员大会召开,东莞加快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然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东莞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短板。把实施“百千万工程”放在全市现代化大局中统筹考虑、一体推进,在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当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推动镇村“创先、进位、消薄”齐头并进,努力构建经济强、环境美、社会稳、民生优、融合度高的镇村发展新格局,是为东莞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牢坚实基础。

  回顾这100多天,东莞大干、快干、苦干、实干,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出新成效,加快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努力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东莞更加积极有为地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加快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东莞以世界眼光、湾区视野,立足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来谋划推动东莞工作,争取把更多工作纳入国家、省战略层面。东莞增强争先进位的意识,全力以赴大抓经济,火力全开稳增长、抓投资、抓消费、稳市场主体、稳外资外贸。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不动摇,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实体经济。强化产业和科技紧密结合,加快产业立新柱,力争引进一批以终端产品为牵引的龙头项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支持和鼓励现有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要强化人才支撑,着力打造大湾区人才高地。

  东莞创新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不断增创对外开放发展新优势,全力帮助企业拓订单,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鼓励外资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大力发展外贸新业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转型,大力发展一般贸易、服务贸易,支持在莞优质企业走品牌化、高端化的路线。努力寻找新的技术源头,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一些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持续抓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东莞建设,争取早日出成果、出示范、出经验。扎实抓好学习宣传贯彻各项工作,领导干部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通过工作成效体现学习效果,奋力推动东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争先进位,为全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做出应有的贡献。

  6月12日,新华社聚焦东莞高质量发展,推出重点报道《制造业重镇东莞涌现新动能》,新华社公众号推文《这就是东莞的回答》迅速破10万+,这是对东莞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成绩最好的肯定。

 
     标题导航
~~~东莞努力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做出典型示范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殷殷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3版:南沙,向世界——《南沙方案》印发一周年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要闻
   第A6版:花都汽车高质量发展专题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穗月留声
   第A11版:都市新闻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经济·体育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健康周刊
   第A16版:教育周刊
   第D1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2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3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4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5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6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7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8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9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0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1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2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3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4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5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D16版:高质量发展东莞行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第T1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3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4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5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6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7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8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9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0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1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2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3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4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5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6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7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8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19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0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1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2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3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4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5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6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7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第T28版:GDI大学一流学科排行榜(2023)
龙舟精神见证 东莞赛龙夺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