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开始,陈挺通深入阳山太平镇为劳动者画像,作四尺整纸的水墨人像画70多幅。“我物色好写生的人物,就带上画板,把写生工具用塑料桶装上,到墟上,到农民家,到山里,到农庄为农民朋友画肖像。”虽然年逾七旬,陈挺通给人的感觉依旧是精神焕发,充满活力。
“我用宣纸软卡直接写生,不用画板画毡。全套工具加上风筒都可放在双肩包里。行到哪画到哪。”深入清远山区阳山县太平镇一年多,他跋山涉水,不辞辛劳,用画笔致敬这片土地上勤勤恳恳的劳动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曹菁 图/受访者提供
人物档案26
陈挺通,73岁,曾为广州市十六中高级教师,现为广州书画专修学院副教授、广东南山书画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自小临摹《芥子园画谱》,出版连环画、插图、教材等120多本,50岁后师承广州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画家陈振国,立志为清远阳山劳动者绘制百幅水墨肖像图。
老师的话逐句记下18万字
业内评价说,陈挺通擅长水墨肖像,每次都是现场写生,铺纸后略观察片刻,不到半个钟头,一幅栩栩如生的画作便浮现纸上。
受哥哥影响,陈挺通从小喜欢画画,两三岁就在父亲做皮箱的纸上乱画。小学五年级开始,他借来同学家里的《芥子园画谱》临摹。小学美术老师指引他去广州美术学院,他在教室字纸箩里看到学生们丢弃的速写、习作,还有伯里曼的临摹本,如获至宝。
三分钟将人像画似
早年的广美之行,令少年陈挺通大开眼界。1968年11月,他被安排到广州市上南中学(即今天的76中)就读高中,八个月后就被安排留校并当上了辅导员,后来又当上正式老师。由于当时没有通用教材,陈挺通就自编教材和范画,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在课余或寒暑假,他又举办了美术训练班,甚至还利用办夜校的机会,把书画界名家请到学校,自己一边当助教,一边提升画技。工作十五年之后的1985年,陈挺通正式到广州美术学院,以半脱产形式学习了三年之久。
“1988年读完美院后,我开始往简练靠,最终实现用三分钟时间把人像画似。”
2000年初,他有幸拜陈振国教授为师,学习中国水墨人物画,持续7年。他还用心记下老师们课堂及平时的指导约18万字。陈振国教授嘱咐他今后要到社会里去接受各种锻炼,拜天下人为师,提高自己的本领。一颗为人民作画的种子植入心中。
“画尽人间三百头”
说起与清远的缘分,不得不提冯达飞。2019年,陈挺通创作的肖像画《不朽的红色雄鹰——冯达飞》获全国航空协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唯一特殊贡献奖。同年为清远华侨中学创作的27幅《冯达飞光辉战斗的一生》水墨组画被收藏展出。
2022年1月10日,陈挺通重新来到清远,赴太平镇开展“送文化下乡、助力乡村振兴”活动。“一路上我同老朋友罗兵老师坐在一起,他有一句话令我顿悟:一个人的艺术只有同民族和人民联系起来,才可以保留下去。”
他联想起年轻时恩师张绍城有一支毛笔,上面刻着“画尽人间三百头”,意思是要用这支笔画三百个人像,张绍城曾经叮嘱“每天都要画,画的画叠起来超过你人的高度,还画不好,你再来找我。”陈挺通因此萌发了为100个山村劳动者画像的想法。
这个想法得到了广州市委统战部派驻阳山太平镇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他们计划在镇里打造艺术写生创作基地,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写菜时开画,起菜时完成
山区的生活,单调又充满热情。“每天早上六点,住地对面的阳山县太平中学会准时响起充满激情的音乐,我便起床,先读书练字,八点吃早餐,随后开始工作。我完全融入了这个美丽山村。”
别人是手机不离身,陈老师是小卡片不离手,他坚持在生活中画人像写生。因为画板携带不方便,就改用小卡纸画人物肖像,这样的创作习惯一直保留至今。“每次出门,我在背囊里带齐整套写生工具,包括吹风筒。我要求自己无论什么情况下拿起笔就能画。有时候在饭店吃饭,写菜时起笔,起菜时完成。”
“山村小镇成了我的家”
在阳山,陈挺通每天带着画板,把写生工具用塑料桶装上,到镇墟、农民家里,进山、进农庄,为农民朋友画肖像。镇政府的干部、村里的农民、养鸡场的老板、农庄的庄主、兽医药店的老行尊、墟上卖菜的老农、养牛的老干部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从2022年3月到10月底,我基本待在太平镇。”带学生一起画墙画,到中学开美术讲座,和镇干部傍晚在山村散步,到山区访问生产队老队长,为被画的老人家做按摩,跟绘画对象一起去她山里的同学家吃柴火灶炆鸭,和要去看病的留守儿童聊天……现在,走在空气清新的镇上,不时有人跟他打招呼;节假日,有学生家长或村民邀他去吃农家菜。陈挺通深有感触地说:“山村小镇成了我的家,我对这里的一切怀有深深的感情。”
用肖像画感恩世界
陈挺通原本只打算画100幅水墨人物肖像,目前已画了75幅。但在阳山生活了一年以后,他爱上了这片土地,决定不再给自己设限,写生活动仍在进行中。恩师潘行健、张绍城两位前辈,也在不断给陈老师鼓励、鞭策和指导。“任务还未完成,老师提出的要求还远远未达到。”目前,画好的70多幅作品都另外制作一份,送到被画者手中。他盘算着,等所有作品完成后做一次展览,用艺术呼吁更多人关注乡村,鼓励年轻人重返山区。
陈挺通说:“这么多年来,我画的速写叠起来早已超过我的身高,四尺整纸写生超过2000张,头像速写不计其数。用一支笔走天涯,用肖像画表达我对世界的认识与感恩,这是我的梦想。”
【山村画中人】
村医夫妻档
在画像的过程中,陈挺通与许多劳动者结下了深厚友谊。
82岁的老中医陈万青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他的老伴是在乡村当了一辈子接生婆的周四。几十年来,这对村医“夫妻档”坚持每天24小时候诊,尽心尽力,治病救人。老人说“我当初选择当村医就是为了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医生,这是我的初心。”老人回忆,早年学了一年西医卫校,中医是自学的,那时山里找不到教材,就想办法到广州去求人借书回来,自己熬夜一点一点手抄积累,这样边学边实践,一路走到今天。
太平镇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年轻的陈万青挎着药箱翻山涉水,走村入寨出诊看病,他既能输液、注射,又能开中医药方,进行穴位贴敷、针灸、拔罐,老伴则负责为产妇接生。
几十年风风雨雨,夫妻俩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不管多晚,一个求诊电话打来,老人就背起药箱,拿上手电筒,骑着电动车出门”。出诊费也十分亲民,不论远近只收20元。有时候夫妻俩还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垫付医药费。镇上的老人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加上头疼脑热等常见病,夫妻俩几乎白天黑夜都在忙,现在每天还要接待不少上门求医的患者。有个口眼歪斜的病人,花了三十几万元都没医好,还是陈万青用针灸治好的。夫妻俩几十年如一日的奉献感动了陈挺通,“我一笔一画精心描绘老夫妻的种种细节,看到他们的慈祥与乐观向上的神韵跃然纸上,十分欣慰”。
女博士下乡
如果说从年长者身上看到的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通过在基层画像,陈挺通也从青年一代劳动者身上感受到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
在一幅画作中,女博士正在田间地头支农,广阔的稻田撒满丰收的希望,女主人公青春飞扬、意气风发,她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维。
作为广东省农科院派驻太平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科技特派员,刘维深入山区基层,以专业知识助力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以新技术、科学管理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陈挺通目睹刘维通过培训和现场解答,向农民群众进行农机专业化服务、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有关问题讲解。在科技人员的带动下,不少农户开始尝试种植新的高产稻种,当地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越来越多的“刘维”正在走上田间地头,在乡村随处可见驻村工作队员和老百姓们交谈的身影。在与他们接触后,陈挺通受到启发,萌生了用画笔讴歌新时代新农人、科技兴农建设美丽乡村的想法,刘维因此进入他的画框。
我把画肖像作为交友、学习、养生的方法。 为正义传神,给百姓写照,拜天下人为师。
——陈挺通个人微信签名
“穗月留声”栏目欢迎踊跃投稿或提供线索
讲述平凡人的温情故事
务求真实、感人、励志,在寻常烟火气中体现精气神
投稿邮箱:gzrbsyls@163.com 栏目主持:王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