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海洋生态保护议题再次被置于聚光灯下。广州如何在城市发展与海洋生态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成为其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地基”。
近年来,从守住生态保护底线到建立多方参与的生态治理模式,广州也做出了系列探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曾堆满垃圾的海滩今成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广州作为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其海洋生态保护关键区域也集中在番禺、南沙等沿海地区。广州市地处珠江水系四大口门的入海口,具有河海双重属性,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区。化龙、南沙湾、万顷沙河口等地,生态敏感性高,分布红树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广州严格保护的滨海生态底线。
近年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也陆续在番禺、南沙等地组织开展多个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其中,南沙区虎门大桥北侧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虎门大桥项目”)是广州深入推进海洋生态修复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走进虎门大桥项目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入口左手边玉屑银末般的海滩,右手边望去便是新种植的红树林:一公里长的修复岸线边上,清澈的海水轻抚干净的沙滩,温柔的海风吹动红树的枝叶。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杂草丛生、堆满了建筑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为风光旖旎、鱼鸟觅食的“黄金海岸带”。
为满足防浪防灾、生态修复、人文景观等多种需求,虎门大桥项目共设置入口展示区、红树林种植区、沙滩修复区、堤前绿地生态修复区4个区域。其中,红树林种植区共种植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等树种,既能抵御海洋灾害对岸基的破坏,又可以净化海水,还吸引海鸟及海洋生物到此栖息觅食,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
据介绍,虎门大桥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955米,整治修复面积44040平方米,种植红树林面积0.49公顷。目前,广州还在南沙大力推动建设省级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实施南沙区大角山海滨公园生态海堤改造及提升项目,修复岸线长度1094米,营造红树林约4.01公顷,管护现有红树林7.3公顷。
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
面对占地球面积约70%的广袤海洋,仅靠政府主导推进生态修复是不足够的。业内人士指出,在广州打造现代海洋城市的过程中,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鼓励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都参与到生态修复行动之中,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活力,从而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治理模式。
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广州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也提出“深化陆海统筹,提升海洋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目标。其中包括,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加快建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健全完善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等。
2023年初,由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创建的广州市南沙区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科普行动项目(以下简称“坦头村项目”),就是广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首次尝试,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共5万美元资金支持,以及中环宇恩(广东)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约41万元人民币的配套资金支持。
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国家协调员的刘怡表示,坦头村项目主要通过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加强与当地社区沟通,将采取自下而上的动员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参与海洋生态治理。
坦头村项目建议书显示,在两年项目期内,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将在该地区补种红树林约300棵,改善天然红树林区域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的现状,实现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同时,坦头村项目将通过搭建红树林保护志愿小组、举办线下科普及培训活动、研发科普微课等方式,让至少300户本地居民形成红树林保护基本意识。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广州正逐步翻开海洋生态治理的新篇章。未来广州要推进陆海统筹,用绣花功夫精心设计现代海洋新城,将海风、海景引入城市,理水营城,打造有岭南特色、生态优良、曲线优美的一横八纵岭南水乡,打造有三大城市客厅、四大公园体系构成的公园体系,打造生态人文功能兼顾的韧性城市本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