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广园客运站和两条高架围成的三角区,“血脉不畅”、渐显老态的广信片区迎来了“第二春”——通过微改造,原本8栋楼被分隔成6个小区,如今拆掉围墙连片改造,难以使用的闲置空间被整合激活,困扰居民多时的出行不便、活动空间匮乏等问题被逐一破解。(6月5日《广州日报》)
城以盛民,民以居为安。随着岁月的流逝,一些老旧小区“老态”毕现——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物业维护保养不及时、小区居住环境不够好,宜居、安居水平在不断下降,直接导致社区活力不足。
谁都知道,老旧小区改造好、必须要改造,可现实往往很“骨感”。谁来牵头?钱从何来?如何改造?怎样才能求得民意最大公约数……一旦实施起来,每一个问号都可能是拦路虎、绊脚石。就拿投入来说吧,让小区居民分摊最合理,谁使用谁付费,可是老旧小区居民情况复杂,有些业主可能早就搬走了,只留下旧房出租,他们未必愿意一下子掏一大笔费用进行小区改造,因此,集资成本高、难度大;让公共财政埋单,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更难以持续,此路难通;让企业投资吧,投资回报又在哪里?要让他们看到“钱景”才行。
面对这道屏障,广信片区又是如何“突围”的?还是走社会资本投入这条路,不过他们想了一个办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之后,让他们继续参与社区运营,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和专业物业管理,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如此一来,居民付出的,或许只是将原来的物业费转交他手;投资企业获得的,却是长期的回报,可谓“一家便宜,两家着数”。可见,做好利益调整这道综合题之后,张力松弛了下来了,阻力也小多了。不管以后是否还存在变数,至少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得非常“丝滑”,如各方所愿。
从广信片区改造中得到两个有益启示:其一,解好老旧改造这道难题,要尝试打开新思路、撑开新空间,不要困在“华山一条道”上;其二,不必耻于言利,想让社会资本主动进入,就要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让投资者得到必要的回报。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