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食在广州。这是一座以美食联通世界、以美食传递人情味的城市。
聚焦“推动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议题,2023年第二期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近日邀请政协委员、行业代表,以及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围绕优化餐饮行业生态、弘扬广府饮食文化、行业监管兼顾“力度”与“温度”等话题,开展现场调研、汇聚观点和智慧,共同探寻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方良策。
记者获悉,“食在广州”是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未来会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要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
协商点一:优化行业生态,餐饮业打出发展“组合拳”
“食在广州”代表广州消费文化
广州美食历史悠久。到了现代,餐饮更是包罗万象、融汇四海,以“食在广州”之名著称于世。
民以食为天,来自不同行业的三位政协委员对“食在广州”有着各自的故事和体验。
“我在广州生活十多年,最喜欢的就是广州的烟火气。”市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永华表示,这几年,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很快,餐饮行业多元化发展始终是这座超大城市的魅力所在。
市政协委员、广州酒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利平说,“食在广州”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虽然以粤菜体系为主体,但其他地区菜系也获得充分发展的空间,行业处于融合发展状态,与广州包容开放的城市特质相符。他回忆,当年曾为了吃蛋挞,半夜起床踩单车从海珠区跑到惠福路买通宵出品,一时兴致、一时心情是广州生活的写照。
市政协委员、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朱天芳也对广州饮食的兼容性深有同感。无论是跟亲朋叹早茶,还是相聚各式餐馆,不同食材、不同口味,都能带来独特体验。
跟各位委员的广州美食印象相符,以包容、创新为核心元素,目前广州餐饮业经营主体超过15万家。各种类型餐厅遍布大街小巷,从传统老字号到网红餐饮,随处可见美食为生活添上的烟火气。
广东省餐饮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程钢介绍,作为餐饮大市,广州一是经营主体多,市场化程度高,二是餐饮企业多元化,饮食品类多样,三是餐饮消费客流多,餐饮业营收排在全国前列。如今,广州正倾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亟需规划呈现具有标志性、内生性、关联性、产业性的消费矩阵。“寻找能代表广州消费文化的名片,‘食在广州’当仁不让!”
市商务局:
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
谈及广州餐饮业面对的挑战,广州酒家经营者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赵利平指出:一是缺乏大流量的爆品。都说粤菜好吃,但具体哪一道菜、哪一款小食,则缺乏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数字化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像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平台总部,餐饮企业数字化的投入与应用偏低。三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不足。缺乏高端餐饮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理论研究与学术分析专业机构,对现象分析与亮点提升及人才培养不利。四是市场化推广空间大。餐饮投融资市场不够活跃,多靠单个企业单打独斗。
王永华建议扶助老字号品牌创新经营,同时遴选本地餐饮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打造具有城市代表性的“广州名菜”,并且借助科技赋能,推出高端预制菜,把广州品牌企业、品牌美食推广至全世界。
朱天芳表示,目前市场自然形成了一些餐饮消费集聚区,政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影响力。她举例说,政府可牵头多举办高等级的城市美食推广活动,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并支持广州企业通过连锁化经营方式走出去,传播广州美食文化,带动各产业跟进,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程钢认为,向世界人民讲好“食在广州”的中国故事,关键在发挥美食的“自传播”优势。以“大美食消费”为突破口,举全市之力作战略投入,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确立一个重要支点。他以今年2月市商务局牵头举办的餐饮产业大会为例,建议广州可策划一年一度的国际级别美食节庆,让广州餐饮“吃得好”“立得住”“传得广”。
市商务局市管一级调研员王小华介绍,“食在广州”是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未来会以珠江为轴,规划“一江两岸”美食长廊,进一步明确11个区餐饮布局,培育餐饮消费集聚区。兑现餐饮产业链扶持政策,对发展“餐饮+”、预制菜、数字化等优秀项目给予最高200万元经营贡献奖励,对餐饮类展览活动给予最高150万元补贴,并支持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在广州举办餐饮上下游产业展会。在“金融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产业联盟”蓝图之上,市商务局聚焦餐饮创新和投融资,帮助餐饮企业对接连锁发展资金需求,组织社会资本与餐饮企业对接,推动餐饮企业资本化、连锁化发展,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要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王小华表示,市商务局与携程、抖音、高德等平台,以及航空公司合作,推出住宿、机票等优惠措施,将旅游流量转化为餐饮流量。同时引导餐饮企业用好平台工具,加快数字化发展。此外,市商务局将继续支持米其林发布广州指南,支持美团、抖音等平台、媒体机构举办行业活动,为广州餐饮引流。
协商点二:弘扬广府传统文化,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
传统文化是饮食的基因。融汇中西的多元文化成就了广州餐饮行业的多彩变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网红作家、公众号“辉尝好吃”主理人林卫辉表示,岭南文化特质反映在广州饮食传统之上。一在求新求变,敢为天下先;二在务实,相对于仪式感,更追求“平靓正”;三在包容,反映在饮食文化上就是善于学习,为我所用。
赵利平正准备出版一本关于饮食的新书,涉及饮食文化形成的思考:“饮食的演变是文化的演变,文化的趋向是饮食的趋向,人们喜好、习惯、审美的变化都会影响饮食变化。另外,关乎饮食,变才是不变的永恒。传承、守正、创新、解构、融合、突破,有时甚至要跨界把不同的文化元素引进才能令人既熟悉又耳目一新。归根结底,好吃是硬道理,文化是生命力。”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表示,广州成为米其林指南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评鉴城市,粤菜师傅工程“百厨百店”向纵深发展,“粤菜师傅”已成为一张旅游名片。在资源整合方面,广州推出“旅游+美食+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利用《财富》论坛、“读懂中国”、亚洲美食节、“广州欢迎您”等大型平台,展示美食文化,助力文商旅融合发展。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也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社媒传播矩阵,通过国内外社交媒体,加大广州美食文化乃至中国美食文化输出。
赵利平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可支持打造一批展示广州饮食文化的专属场馆。比如,集全场景体验、多空间联动、跨界文创于一体的岭南文化标杆——“粤菜文化博物馆”,探索将历史文化、技艺传承、宣教研学、品鉴体验、非遗文创“共冶一炉”,打造“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实现“听完可做、看完可尝”,促进粤菜文化展示和粤菜餐饮体验的深度交融,以文脉滋养城脉商脉。
王永华也认为,餐饮行业要做到与文化相融合、相促进,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在餐饮行业弘扬传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其他优秀文化也值得借鉴、融合。比如,岭南饮食选用食材注重因人而异,烹制方法注重因时制宜,其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统,是把人的健康放在重要位置的;又比如,节俭的文化,这既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粤菜出品精致而适量,不会因量大而造成浪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建议在餐饮行业中转化推广,打造更多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和消费爆款。”
陈泽华代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回应称,近年来,广州在积极推动美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打造诸如“粤菜文化博物馆”等“博物馆+”文商旅融合新场景,让市民游客感受粤菜文化的独特内涵,增强消费活力。下一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将以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方向,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指导开展粤菜文化内涵挖掘、整理工作,加大餐饮类非遗项目宣传推广和传承人培养力度;二是策划推出一系列美食网红打卡点,发布一批美食新消费场景,编写美食推文攻略,将美食文化融入外出推介参展等日常工作中。
协商点三:监管既要有“力度”,又要有“温度”
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红线,也是餐饮行业发展的底线。广州市场监管部门聚焦餐饮重点领域,把“严”的主基调持续贯彻到日常监管执法工作中,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22年全市系统共检查餐饮单位22.2万家次,立案查处1442件。与此同时,监管部门着眼推动餐饮行业健康发展,让监管更加科学、高效,既要有力度,也要有温度。
“监管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王永华表示,政府应兼顾两方面,既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作用,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保障大家吃得安全、吃得安心,也要发挥政务服务职能作用,让监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加强政策保障,改进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朱天芳也在实地调研中获悉,广州通过全面推广使用网络餐饮“食安封签”等措施,在保护消费者的同时,维护了餐饮行业的安全发展。
程钢以《广州市餐饮服务连锁企业食品经营许可“告知承诺制”工作指引》为例,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其新开办的直营门店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并书面承诺的,可先核发食品经营许可证,后开展现场核查。“这对于成熟的餐饮企业加快连锁化发展,是很大的利好。”他建言:除了监管这种刚性的保护,也期待看到一些对于恶意投诉炒作、散布虚假信息等行为的打击。营造更为宽松、容错、惠企的营商环境,为广州美食连锁品牌做大做强提供良好的土壤。王永华也建议,政府部门除了对企业进行监管,也要加大对虚假投诉、恶意曝光、职业举报等行为,以及自媒体靠造谣传谣、恶意炒作博眼球引流量来攫取经济利益等做法的监管力度。要组织餐饮企业对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分享和学习培训,让餐饮企业更懂得自我保护和依法办事。
赵利平补充说,职能部门一方面要针对侵权假冒、造假售假、勒索敲诈等违法行为,加大稽查执法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拓宽企业经营行为合规咨询渠道,及时解答经营行为是否合规等疑惑,提高企业依法经营水平。同时,他呼吁监管工作适度前置,多给企业分享监管案例,发挥负面案例的警示作用、正面案例的榜样作用;在普及监管标准方面,多做一些宣传和培训工作,让企业知道标准是什么,红线在哪里。
“从监管和执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同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样重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李红兵回应称,监管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严厉打击餐饮行业的违法行为,净化餐饮营商市场,打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的经营环境。同时寓服务于监管之中,加强对餐饮行业的培训和宣贯,提高餐饮质量安全的保障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
为打击虚假投诉、恶意曝光等行为,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建立投诉举报黑名单,对于涉嫌敲诈勒索、诈骗、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等行为,一经查实,即联合公安部门依法打击。
为擦亮“食在广州”品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通过媒体在网络开展“食在广州”品牌形象征集、注册商标,同时制定“食在广州”星级评定标准,预计今年内将推出一批“食在广州”星级社会餐饮单位。李红兵介绍,符合条件的预包装食品也可使用“食在广州”品牌标签,让广州美食走向全国甚至全球,打响“食在广州”城市品牌,促进全市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众说
“全过程人民民主” 的协商实践
走进餐饮企业,实地去看、去问、去想,从“后厨”角度去了解广州餐饮的现状和方向,最大限度展现企业意愿、反映企业心声,共同参与一场高质量的协商。
“有事好商量”打造了一个富有广州特色、让政协委员们更好践行使命的议政平台。
——市政协委员朱天芳
深入调研、深入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广州部分餐饮企业不温不火的问题症结,共同探求改善路径与发力点,从而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擦亮“食在广州”名片。
这种以政协委员带动,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透过行业、学者、政府部门、消费者等不同视角,深入现场、集思广益、聚力发声,确实是有的放矢的好办法,体现出广州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上思路多、方法好、措施实、成效明显!
——市政协委员赵利平
身为从事食品领域研究的大学教授,我借助“有事好商量”平台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助集思广益,推动专业工作。“有事好商量”使好的设想能够通过面对面的“直通车”方式直达职能部门,有利于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希望以此为开端,不断探索完善这种协商机制。
——市政协委员王永华
本期“有事好商量”通过专家学者协商,充分听取意见,共同出谋划策,帮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帮扶政策出台、餐饮文化宣传、招商引资方面制定更多更贴近企业所需的具体措施。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餐饮处处长李红兵
本期“有事好商量”在推动广州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上,突出了创新工作的引领、文旅资源对餐饮发展的赋能、政治协商的力量,体现了广州政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把政协组织的根深深扎在群众之中,推动视角互补、意见互融、协商互动、提办互促。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吸收委员们的建议,结合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重点做好支持餐饮业申报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工作,策划美食网红打卡点等创新实践,让协商的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管一级调研员陈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