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武威
26日上午,2023中关村论坛举行全体会议。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阿德姆·帕塔普蒂安,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2018年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等在会议上进行演讲。
此前的5月25日晚,2023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幕。
55场分论坛“干货满满”
除全体会议外,2023中关村论坛的多个平行论坛:全球数字化应用创新论坛、全球工程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世界开源创新发展论坛、人工智能开放生态建设论坛、数据安全治理与发展论坛等也在同步进行。
据介绍,作为2023中关村论坛会议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将召开55场平行论坛,平行论坛将探讨前沿话题,聚焦工程创新、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共促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并首次设立科技女性创新论坛。
据悉,2023中关村论坛将持续至5月30日,设置论坛会议、技术交易、展览展示、成果发布、前沿大赛、配套活动六大板块,将举办150余场活动,包括17位诺贝尔奖级嘉宾在内的百余位顶尖专家将发表演讲。
据了解,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已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中关村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3届,是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科技创新实践、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重要国际交往窗口,为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开放合作作出重要贡献。
“大咖”论道
1986年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大学访问讲席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
大学应将培养下一代人才与开展应用研究分开
基础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建议中国顶尖高校应该将“培养下一代人才”与“开展应用研究”这两项使命区分开,中国大学应让那些愿意从事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教师从获取科研经费和发布论文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基础研究。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
人与机器应共生而不是对立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起点”。过去的人工智能是“我想让机器学什么技能,我就教它什么技能,没有教过的就不会”,大模型的人工智能涌现之后,“以前没有教过的技能它也有可能会了”。我认为把机器变成人不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机器会越来越聪明,能够干的事儿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和机器共生,而不是对立。防止人工智能失控需要国际通力合作,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制定规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中国科技在21世纪能给世界带来福祉
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短缺、气候变化、疾病威胁、粮食安全等诸多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和区域都很难单独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全球科技共同体以及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
举个例子,“2016年科研人员宣布首次探测到来自大约13亿年前双黑洞合并的引力波信号”和“2019年天文学家宣布首次拍摄到黑洞照片”两次重大的科技进展都是跨国界、跨领域、跨学科科学家合作完成的。
过去十多年,中国快速崛起,正在走向世界科技的中央,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推动世界发展,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兼理事、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
人类共同的未来需要创新与合作
危机不分国界,为此我们必须致力于跨国合作,携手应对。展望人类的共同未来,我们需要基于创新与合作,做出全面而广泛的应对。人类应该在多重挑战下重整旗鼓,并携手创造一个造福全人类的未来。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亚洲电子体育联合会主席霍启刚:
为全球数字体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科技和体育的结合是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的体现,未来我们将通过互联网+、虚拟技术等方式延伸传统体育场景,以游戏产业体育化、虚拟技术体育化、模拟运动等多方面的呈现,共同丰富人民的精神获得感。相信中国会持续推进全球体育、促进体育的发展,以此吸引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们,尤其是激发年轻人更广泛地参与运动,以友谊团结、互相理解和公平竞争为精神的体育活动取代纷争,为促成全球和平发展贡献年轻人的力量。
论坛发布十项重大科技成果
研发出高性能区块链加速芯片 广谱新冠疫苗研发找到理论和技术支撑
1.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评估报告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评估认为,北京原始创新和科技源头供给能力实现了提升,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方面作出了示范性探索,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重要进展与成效
目前,中关村核心区累计出台58项配套政策,先行先试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与明显成效。企业研发投入动力大幅提升,1万余户企业享受基础研究税收试点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100%等政策,加计扣除金额达300多亿元;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加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吸引高校、科研院所近千项专利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常态化。
3.新一代25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
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强化原始创新,成功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256核高性能区块链加速芯片。该款芯片集强算力与高安全于一体,调度256核多线程并发运行,每秒可以处理100万笔区块链智能合约交易,并提供高效隐私计算能力,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可支撑构建软硬一体的高性能、高可信、高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
4.半导体黑磷的超快瞬时能带调控
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利用飞秒脉冲激光,在万亿分之一秒的超快时间尺度上拍摄电子结构随时间演化的“电影”,实现了非平衡态电子结构的测量和瞬时调控。利用该技术,科研团队首次在半导体材料黑磷中观测到瞬时能带调控,即黑磷的电子结构从平衡态的抛物线形状演化为“墨西哥帽”形状,成功利用飞秒激光改写了黑磷的“基因”。
5.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体系
北京大学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取得了使用化学小分子调控细胞命运的重大突破性成果。通过建立人体细胞化学重编程方法,实现了不同体细胞类型转变,将人的皮肤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并成功制备了胰岛细胞。与传统技术相比,化学重编程体系更加安全和简单、易于标准化、易于调控,解决了干细胞和再生医学发展的底层技术问题。
6.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
量子计算云平台是量子计算机和云计算技术的结合,是量子计算综合性能的展示。一个大规模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云平台,在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诞生,命名为“量子未来-QUAFU”。该平台上线了136、18、10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芯片,是国内规模最大、单芯片比特数最高的云平台,并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与国产化。该平台兼容国际通用的开放量子汇编语言标准,操控和读取精度超过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7.新冠病毒体液免疫逃逸机制与突变进化特征
昌平实验室科研团队自主开发了高通量深度突变扫描技术,破解了新冠奥密克戎毒株各个氨基酸突变对中和抗体的逃逸机制,率先揭示了新冠病毒趋同进化现象及其原理,在国际上首次构建了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RBD)进化预测模型,并准确预测了相关毒株的未来进化趋势,为抗体药物和广谱疫苗研发提供了关键性理论与技术支撑。
8.陆相页岩油技术革命及战略突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创新陆相页岩油源内富集地质理论,创建了陆相页岩油赋存实验表征、“甜点区/段”评价、旋转导向优快钻井、水平井体积压裂开发、地下页岩加热转化超前储备等五大关键技术体系,形成1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68件发明专利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建设了松辽盆地古龙、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等3个国家级示范区与基地,获得了一批重大勘探发现。
9.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
“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2035发展战略丛书”正式发布。丛书邀请3000多位相关领域院士专家共同研究,历时三年形成38册系列书籍,研述了人工智能、合成科学、先进材料等中国学科及前沿领域的发展情况。
10.国际科技组织落地北京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国际智能制造联盟、国际介科学组织、亚洲仿真联盟等国际科技组织陆续落地北京。北京将在朝阳区建设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吸引更多国际组织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