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竹影红墙,隔开了热闹与清幽的两个世界——墙外是车水马龙,墙内却怡然自得。老人们在这里摇扇闲谈,看绿藤缠绕木架,瓜果处处飘香。快到晚饭时间,他们纷纷起身去菜地摘下最新鲜的菜叶,还相互串门,送给左邻右里:“你来点豆角,这批熟了,正是好吃的时候。”
在黄埔横沙社区,这份对农作的热爱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年前,70多户、100多位老人因为社区改造,一起搬到此处生活。他们把一片未成形的花圃改造成菜园,种出了三四十种瓜果蔬菜和鲜花,打造了都市版的“开心农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实习生陈钰琳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花圃变菜园 老人们有了“世外桃源”
这个老年版的“开心农场”在闹市中心,但外面的行人很难发现此处,只有推开嵌在红墙中的铁皮大门,才能发现这片绿色的“世外桃源”。时光在这里似乎静止了,半人高的绿荫遮住了照进屋里的阳光。中间宽阔的院落里有一个小菜园,满目望去,蔬菜在风中摇曳。
两年前,小菜园原先是一个计划打造中的花圃,总面积有一两百平方米。当时社区打算造个花圃,但由于刚种下的花稀稀拉拉,打理不及时,萎蔫的样子显得尤为可怜。这大大激发了老人们种菜的热情:“不如我们把这里打造成菜园吧!”
生活在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在七八十岁,人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是种植能手。“以前没有什么生计,就是靠种田。我们天天下地,什么都会种一点,这点菜地算什么。”77岁的老人黄满莲笑呵呵说道,语气中有种牛刀小试的感觉。
自从老人们在院落边角处尝试成功种活一些菜苗后,菜园大改造随之轰轰烈烈地展开。由于这里是有围墙的生活区,既没有其他住户,也没有听到反对意见,居委会也同意了。很快,这块可种植的地方被老人们分配完毕,但肥沃的土壤并不是那么容易找来的。“我们自己从家里的花盆倒了一些土出来,但主要都是靠我们村的老大爷们骑着单车,从村里一包包土搬出来,”71岁的平姨谈起旧事,依然闪着骄傲的神情:“这么大一片菜地的土,都是我们自己弄来的。”
从一片小菜园,发展到整个小院的房前屋后都是菜地,老人们种菜的热情大大出乎社区的预料。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种的各种蔬菜瓜果花卉等,起码有三四十种。他们不仅在地里种寻常品种的青菜,还搭葡萄藤架给藤蔓蔬菜安个家,甚至还种了甘蔗、香蕉、竹子……老人们打趣道,如果有池塘,可以马上养鱼。
午睡后,老人们在院子里来来往往,悉心照料着那一片菜地。一串青涩的佛手瓜宛如铃兰般挂在藤条上,微风一吹,晃晃悠悠。地上薯藤、木瓜各占一处,土缝里旁地里的豆角斜着露出尖尖角,一片生机,惹人喜爱。
交换蔬菜做饭吃 生活其乐融融
在这小小的天地,老人们种出许多寻常家庭的阳台里很少出现的果实,丰富了每天的一日三餐——生姜、沙姜可以随时做白切鸡、湛江鸡;芋头圆滚滚的,在等待着被采摘,蒸熟成芋头糕;百香果树上紫红色的果实,散发着清香,有巧手的老人会将它变成一顿香喷喷的百香果焖鱼。老人们用巧思点缀着生活,在勤劳和分享中找到乐趣,让这个地方充满生机与活力。
72岁的王香平是“菜园达人”,她是最先参与菜园改造的老人之一,在自己的小片区里,她种上了豆角、香茅、番薯藤、龙牙豆。闲来无事,王香平常常提着水桶在地里忙碌,围着菜地饶有兴致地看着蔬菜长势,再给种下的秋葵和无花果浇浇水,再剪些刺苋和番薯苗。“在这里种种菜,又可以锻炼身体,比去公园还要好玩!”她说,每隔一段时间丰收后,大家便一起交换着蔬菜做饭吃,生活其乐融融。
在这个生活区的尽头,数十盆花卉挤满这个角落,像是一个小型植物园。这里是平姨用心营造的小天地。人们都说她是一位“花博士”,这片生机勃勃的花园,是她用巧手和耐心一点一滴缔造的。
起初平姨觉得自己闲不下来,又舍不得旧住所天台上精心培育多年的花草,便将它们都搬到了这里。她从搬家工人那里“搜刮”来地砖,虽然地砖样式花色各不相同,但又呈现出和谐美。在平姨的精心呵护下,花园很快就一片繁花似锦。
南瓜苗、龙吐珠、葫芦瓜、香兰椒、太阳花……摆在花园的最前面,是一盆精心造型的盆栽。平姨介绍道:“这盆盆栽养得最久,十几年了。我记得很清楚,从市场买回来的时候才12块钱,虽然普普通通但很有感情。”就这样,她将院落一隅变成花海。平姨的房门口,一株蓝雪花正傲然盛开。她又乐于与人分享,把花种赠送给其他老人。一时间,院子里随处可见灿烂的蓝雪花。
一隅人间桃花源,一片片青翠的菜叶,一颗颗硕大的果实,都诠释着老人们的用心。他们极具创造力,让植物在泥土里扎根,盛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