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系列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党的二十大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决定启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推动广东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更好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需要通过构建省域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和县域的县镇村联动发展体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双轮驱动,从而达成“百千万工程”城乡区域协调的发展目标。
推动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广东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仅依靠珠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是不够的,需进一步激发全省,尤其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镇村的经济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近年来,全省通过帮扶政策由珠三角城市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输血”,成效明显,但精准度、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既要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又要推进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实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协调、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融合。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
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各个区域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定位。珠三角城市群的目标是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依托现有经济基础,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展。县城需要成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区,串联区域协调发展的节点,进而实现城乡的高质量融合。推动城市群和县镇村的联动,打通资源要素流动通道,实现生产要素城乡区域间畅通流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着力实现城市群高质量集聚,将珠三角城市群建成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核心区,进一步利用城市群的规模效应,稳住广东省发展的底盘,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跨市联动对接机制, 有序推动大湾区核心城市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机制,发展“飞地”经济。城市群的发展应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深化户籍制度及其关联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珠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珠三角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为城市资源要素流入乡村提供基础。
第二,着力增强县域的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将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县城建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区。加快推进区域间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有序转移提供基础保障。加大对县域的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县域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培厚县域的发展基础,增强县域对城市群要素的吸引力。针对不同区位的县域,实施差异化城乡融合策略,因地制宜发展。
第三,着力推动城市群和县镇村的联动,推动生产要素城乡区域间畅通流动。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尽力消除城乡间的要素流动障碍,为资源要素顺畅地向农村流动创造条件,实现城乡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质增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畅通城市资本下乡的路径。同时,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均等化,鼓励城乡人才的互流互通和产业的有序转移。通过城市群辐射带动周边地区进而辐射带动县城,再在县域内辐射带动乡镇和农村,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综上,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构建省域内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既要通过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基础,又要提高县域的资源要素承载能力,同时要畅通城乡区域间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通道。
县镇村三级联动,推动县域城乡深度融合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激发县、镇、村三级经济的活力,变“短板”为“潜力板”。县城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乡镇是联城带村的关键节点,村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城与乡是一个融合体,同等重要,各司其职。城乡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深度融合,同步推进现代化发展。实施“百千万工程”,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应当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发展体系,更好地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和村的资源,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第一,以县城为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载体。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节点。以县城为中心,实现县域的统一规划,完善县城的交通、能源、物流枢纽功能,加强道路、水利、物流、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县城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提升县城公共产品对乡村的外溢服务功能,提高镇村人口和返乡农民到县城生产生活的承载能力。同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县城经济发展,宜工业化则工业化,宜生态化则生态化,分类采取对应的扶持政策,以差异化发展助推高质量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镇域联城带村的纽带作用。要着力发挥乡镇连接县城与农村的纽带作用,努力将乡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通过健全乡镇产业链和服务业,努力推进“一镇一业”,推动镇域产业发展。注重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镇域的综合服务功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镇村经济薄弱,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应当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势,吸引民营企业进驻创业,充分落实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政策,利用帮扶工作队引入的城市资源,发展产业,建设美丽圩镇,实现强镇兴村。
第三,村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是乡村振兴成效的基本体现和核心抓手。粤东、粤西、粤北的部分乡村存在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内生动力发展不足等问题。要加快建设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提供良好基础,打造和美乡村。同时提升农村产业化水平,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宜居宜业。健全土地利用相关制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通过完善乡村治理,以数字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夯实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基础,产业深度融合升级,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形成县镇村融合的县域发展体系。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形成县镇村有机整体,实现包括县、镇、村三个层面的经济增长和功能完善。突出政府引领,形成县、镇、村三级产业的组织网络,重点建设好县级产业园、镇级产业园和村级产业平台,实现县、镇、村产业的融合。在县域发展中要把握好县与省市、县与镇村、县与县之间的关系,发挥县的统筹作用,形成县域内的县镇村联动发展体系。统一筹划县、镇、村的发展规划,推进县域内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提升县域的资源要素承载力。
综上,要进一步激发县、镇、村三级经济的活力,以县城为载体,乡镇为纽带,村域为基本单元,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推动县域城乡深度融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城乡深度融合,以“百千万工程”为引擎,走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作者叶林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雷俊华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