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苏赞 通讯员何思明
她是一位78岁的老人,慈祥而温柔;但在遗嘱公证书上签字,将价值上亿元的财产捐赠给国家时,她又是那么坚定勇毅。
5月11日上午,陈济棠的儿媳、天河区政协香港顾问委员陈伟君女士在广州公证处将市值过亿元的财产(含多处房产)通过公证遗嘱方式捐赠给国家。“将财产捐给国家是我唯一的心愿,今时今日完成了这个心愿,觉得不枉此生,没有遗憾了。”陈伟君说,她相信国家一定会越来越强大,“我好爱这个国家。”
广州成为她的第二故乡
1930年,掌控广东政权的“南天王”陈济棠将自己的公馆建在了“松岗模范住宅区”,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模范住宅区”。1932年,“松岗模范住宅区”更名为梅花村。
那些年,陈济棠在广州大办现代实业,大搞市政建设,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大动作。1936年,陈济棠前往香港,而梅花村梅香依旧。
1989年,陈伟君随先生陈树中又回到广州梅花村。昔日魂牵梦绕的故土出现在眼前,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和熟悉感油然而生。从此,两人经常往返穗港两地,广州亦成为陈伟君的第二故乡。
三十多年来,陈伟君亲眼见证了国家的发展和城市的巨变。
“以前从东站出来,只有零星几栋楼,周边全是菜地。”陈伟君感慨,之后每一次回广州,都能看到这座城市的变化,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到后来不过是隔了一年,变化都令人吃惊。
陈伟君说她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个国家一定会非常好。”夫妇二人也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陈树中曾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陈伟君曾担任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对外联谊委顾问、政协广州市委员会联络委顾问。
去年8月,陈伟君接受天河区政协聘请担任顾问委员。此前,她还在香港担任过香港电影检查委员会委员、湾仔区交通运输委员会委员等。
“这些都是义务工作,但我十分乐意投入其中,也学到很多东西。”陈伟君说,正是因为和广州这座城市的缘分,她选择将遗产处理的事宜在广州办理。
把钱捐给国家可有更大作用
“热心”“奉献”“随和”,这是陈伟君给人的一贯印象。
“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就已经有一个明确的想法,我告诉自己,如果将来事业有成,要将所有的钱捐给国家,这样可以帮到很多人。”陈伟君说,在先生的支持下,她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创造财富、捐给国家”。
“其实,我也并不是什么有钱人。”陈伟君坦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和丈夫用积蓄投资,或用银行借贷,几千元、几万元买一些物业,“那时候楼价很低,就买多几间屋。”
投资来自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的信心。
“我相信这片土地一定是值钱的,未来一定会发展起来。”陈伟君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一些物业的市价水涨船高,“从来没想过会值这么多钱。”
她说,投资的高回报得益于国家的发展,并不是她个人能力所赚,金钱之于她,源自这片土地,最终也将归于这片土地。
“我和先生并无儿女,也没有收养子女,即便有儿女,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陈伟君坚定地说,包括她在香港的财产,也将用类似的方式捐赠给国家,“捐给国家,可以帮到很多人,做到很多事情。”
心愿完成人生没有遗憾
“好安心,很舒服。”谈及遗嘱公证办理后的心情,陈伟君笑着说,感觉人生没有什么遗憾了。
根据她的意愿,特别指定将部分财产用于位于天河区的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的修缮、运营、展陈和宣传活动,以及搭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互动平台。
“不同领域都会有发展的需求,我希望资金可以更全面地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救急济困。”陈伟君说,她特别关注大湾区的发展,希望大湾区青少年有更多的机会彼此了解,学习成长。
“捐得慷慨”,并不意味着不在乎钱的去向。陈伟君说,她希望钱可以用在刀刃上,给到需要的地方。“这次我很感谢公证处、天河区政协和天河区慈善会,我对他们绝对信任。”
她告诉记者,捐给国家无所谓捐多捐少,只要有这颗心,爱这个国家,多少都不是问题,“我希望更多人爱这个国家,国家也需要大家一起支持发展。”
5月12日上午,她刚把家里的钢琴捐给一所小学,“我喜欢钢琴,但没练多少次,那捐出来的意义更大,我看着学生弹奏这架钢琴,非常开心。”
陈伟君的内心流淌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她说自己很节俭,捐给国家却很舍得,捐得越多越好,而不是自己用完了,这样毫无意义。
“希望将我的财产捐给国家,这是我唯一的心愿,今时今日能够完成这个心意,觉得不枉此生,没有遗憾了。”陈伟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