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草木繁茂,可悦目可疗愈。这里,是独树一帜的中医药前沿和重镇,有数千种优质的道地药材,众多推陈出新的中药老字号,药食同源的日常习惯……
五一假期期间,将中药与艺术融合的“艺颂八珍——岭南中药文化主题艺术展”正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热展。艺术家们以化橘红等8种岭南中药材为题,进行了八组共80件作品的创作,画中的“岭南八珍”,不仅让观众了解了中药的形态,还通过传统与当代艺术的“二次加工”,识其性,知其格。
当翻开广药的历史,说起这背后的动人传说,欣赏这画中郁郁纤纤的植株时,原来,中草药的世界里,美,无处不在。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巧蓉
图:主办方提供
入药 一方草药治一方病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以艺会友——艺术家交流沙龙” 在广东中医药博物馆举行,作为“艺颂八珍”系列展教活动之一,策展人和参展艺术家与现场观众分享了对于岭南中药材的理解和艺术诠释,讲述了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使命。
说起岭南中医药的历史脉络,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对岭南的文化输入与传播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体系,直至魏晋南北朝,葛洪成为将中原医药学全面、系统引入岭南的第一人,堪称“岭南医祖”。唐宋时期,岭南中医药文化声名鹊起。中医药著作中出现了“南行方”类医药著作,南宋郑樵在《通志》一书分类专设“岭南方”一项,标志着岭南医学地位的确立;明清时期,大批名医出现,将岭南中医药推向了新的高度,岭南本土的药材药业,也以“广药”之名蜚声全国。
作为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广东有数千种优质的道地药材。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十分适合植物生长,中草药资源丰富,素有“岭南出好药”之美誉。岭南中草药极具地域特色,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岭南中草药有着悠久的文化,早在汉代,杨孚的《南裔异物志》最早以古诗描述岭南动植物的特性;晋嵇含的《南方草木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志,书中收载八十种植物,其中不少为岭南中草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草药治一方病’。岭南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受到了中医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指导。这使得长期生活在岭南特有地理和气候环境下的人群逐渐根据自己的独特的体质及生活习惯积累了地域性的防治方法。”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蓝韶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指出,岭南医学尤其在防御湿热的气候致病及治疗地方常见多发病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地方医学,成为南方代表性的医学流派。“清热祛湿、健脾化湿是岭南中草药的特点,像我们常见的五指毛桃、白茅根、木棉花、夏枯草等。”
其中,少不了要提到在全国“出圈”的青蒿。青蒿原本是乡间常见的一种野生植物。1600多年前,葛洪在罗浮山写下《肘后备急方》,其所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短短15字在千年之后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
以湿热为气候特征的岭南地区自古就是疟疾高发之地,在《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明确提到,青蒿可以解“疟疾寒热”之症。如今,罗浮山脚下仍树立着一块“青蒿治疟之源”的石碑,这里正是葛洪当年采药著书、发展岭南中医药并启发现代人给抗疟医学带来变革的源头。
入画 本草美在兼容并蓄
中药自古便“貌美”
淡淡氤氲的药香,或郁郁或纤纤的植株,中草药的世界里,美,无处不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芍药”之名正因其“貌美”:“芍药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芍药是传统润泽皮肤、美白的药物,明代流传下来的著名美白方子“三白汤”,打头的即是白芍。
花开半夏,云过斜阳。半夏是功用甚广,而其名“半夏”亦颇有诗意之美,“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
主治失眠、精神倦怠的合欢,花美叶秀,入夏绿荫清幽,绒花吐艳,远看如红霞飘落人间,甚为美观,微风吹过,送来缕缕甜香。
古人把对药用植物的喜爱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仅以植物为主题入诗入画,制为器皿,更根据其形态和特性,赋予其不同的品性。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赞叹“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佛手式铜熏炉即是取其意而成。
重在描绘其自然气息和神韵
在“艺颂八珍”展览中,八位艺术家分别以八组兼具艺术趣味和科学探索精神的作品呈现,展期至6月3日。这是艺术与中医药文化携手探索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拉近大众与艺术之间距离的机会。
“这次的创作,让我一改过去对中药材‘黑乎乎’的印象,尤其是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看到了中草药生长的不同时期各具美感,就着力在作品中表现了中草药不同生长状态下的美。”艺术家黄咏茵在展览分享会现场说道。
艺术家田爱华表示,创作中药题材的美术作品,在关注中药材外观形态和特征的同时,还要关注中药材生命的形式,注重艺术的审美法则。为了找到中药材的审美特征,田爱华一方面翻阅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和网络资料图片,了解中药材的外部特征与药用功效,然后进行个性描绘。“比如强健筋骨、除湿散寒的巴戟天,它的药用功效主要在根上,而且根须很有特色,所以我在绘画中着重表现了它的根须。另一方面,还要观察中草药的外部形态,确保绘画时的精准生动,例如广藿香的叶子边缘是有齿的,何首乌的叶子是心形的,半边莲的叶子是狭长的等等。不但要表现中草药的艺术性,更要追求其实用性。”
谈及展览筹备,策展人陈烨表示,通过艺术的形式为中草药文化传播助力,能唤起人们心中对文化符号的情感共鸣,从而令人更好地领略“岭南八珍”的魅力。
展出作品中,陈中林以典型的文人淡墨表达出八珍的清致澹泊;田爱华的作品用彩墨写意描绘八珍的多种姿态,用笔细致,富有生活情趣;陈志瀚用大写意艺术表现八珍,作品颇具气势,以浑厚豪放的笔法表达出药材的另一种面貌;黄咏茵的扇面作品构图独特,她将八珍题材用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形式进行创造性表现;张琴玉结合撞水积色的手法塑造出八珍药材炫彩缤纷的肌理效果;蔡海标深入研究了八珍药材在显微镜下的组织结构,他用独特的水墨效果和综合材料表现八珍的显微之美;莫娴以传统的工笔画法表达对药材简单朴素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还有邝以明为“岭南八珍”特别创作的篆刻、书法作品朴拙劲正、韵致流溢,他们各有气质的表达赋予了“岭南八珍”别开生面的精神面貌。
“本次展览正是一次将艺术与中药文化结合,在创造性的重新演绎中使艺术与中药文化碰撞的探索试验。两种中华传统文化桴鼓相应,正是在这种携手并肩中,文化的传承发展才更创新多元,焕发生机。”陈烨说道。
入情 中草药传说至真至善
岭南中草药的传说广泛流传,这些历史与文化的积淀也成就了中药文化特殊的形态。
“化橘红”素有“南方人参”之称,广府化州民间流传着一个罗仙翁植橘红的故事。古时,化州气候湿热,民众多患痰饮。相传晋代医药学家罗辩建庵种橘于“石龙”城内。数年后宝岭下橘树成荫,橘花飘香,所产的橘红果对消痰化饮有神奇的功效。罗辩用橘红花、橘红果治愈了无数咳嗽痰饮的民众。
关于“佛手”这一名称的由来,也有动人传说。很早以前,金华的一座高山下,住着母子二人。母亲久病缠身,孝顺的儿子四处求医无效。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美丽的仙女,赐给他一只犹如仙女手样的果子,经母亲一闻,病就好了。醒来后,救母心切的儿子下决心要找到梦中所见的果子。经过数日翻山越岭,终于见到了梦中仙女。仙女为其孝心所感,送了他治病的天橘,儿子恳求仙女再赐给他一棵天橘苗,以便母亲天天能闻到天橘之香,永解病痛。仙女满足了他的要求。母亲服用天橘后病痛消失。天橘苗经过辛勤培植,很快地遍及山村,福及乡民,而其所结的天橘便被称为“佛手”。
砂仁的传说与耕牛有关。相传岭南西部曾发生一次牛瘟,而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强健力壮。原来,那里的耕牛时常品味一种果子,凡是在那里放牧的耕牛,都具有极强的免疫力,而滋养这些悍牛的便是砂仁。
诸如此类的中药传说还有很多,它们大都传达出一种至真至善的情感,寄托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追求,对生活美好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