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4月24日,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科联、广州日报社联合组织召开广州社科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座谈会。来自广州地区高校、党校、社科研究机构以及主办单位负责人、媒体记者共40多人参加会议。与会者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等使命任务畅所欲言、出谋划策。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博、付迎红
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
孟源北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员,广州党建研究基地主任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必须掌握和遵循其内涵机理。“凝”是一种能力,“心”是一种情怀。“铸魂”就是将思想凝聚成一种力量,铸就成一种品格。“凝心铸魂”内涵机理的核心在于强调全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造新历史、成就新辉煌。
以学为本提升理论素养,使思想和行动凝聚到新征程。以理论武装凝心铸魂,离不开对科学理论持之以恒地学习。当前,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最根本的就是用心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从中悟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管用举措来;用心领悟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逻辑关系、本质特征和目标要求,从中悟出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中引领时代前行的思路方法来;用心领悟总书记对广州的新定位新任务新要求,从中悟出服务“国之大者”的担当作为来,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
深学细悟坚持为民情怀,让初心和使命牢牢驻守心间。只有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站稳人民立场,坚守为民情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始终,才能更加自觉地做到不忘初心,更加坚定地担当使命。新征程上,要真正把“初心”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意志,把“使命”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必须进一步把握好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兴调查研究,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让初心和使命牢牢驻守心间。
细照笃行强化政治定力,将理想和信念熔铸于血脉中。信仰之基一时一刻也不能松动,精神之钙一丝一毫也不能缺少。在主题教育中,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淬炼政治上的坚定,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
坚决扛起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
张其学 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
广州社科界队伍体量大、理论水平高、学科建设质量强、高层次研究平台多,有基础、有责任、有能力扛起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
一要研究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此次视察广东,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明确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研究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党的创新理论中的地位,理清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充分彰显“中国之理”,应是社科界肩负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首要使命。
二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省会城市,广州在积极推进大湾区建设方面,如何用好南沙这个重要平台再创辉煌?在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广州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如何建设好现代化产业体系,如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时代的广州需要改革开放再出发,如何推动思想再解放,尤其是体制机制再改革?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中的重大课题,社科界要参与其中,而且大有可为。要深入调查研究,拿出质量上乘、内容创新、管用有效的智库对策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建议,坚决扛起广州走在前列的重要使命。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杨再高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广东省省会城市,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集聚全市力量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继续当好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和火车头,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要突出重大平台建设,引领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深挖《南沙方案》落地的重大机遇,强化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及重大战略性平台功能;加快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动能新优势;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和广州都市圈建设,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五外联动”发展,不断增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功能,引领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二要突出重大产业发展,支撑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促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夯实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与港澳产业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大湾区加快建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建设引领大湾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基地,支撑引领大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
三要突出重大环境提升,驱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加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提升与大湾区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强化广州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提升城市生态绿化品质,高水平推进建设绿美湾区;推进城市更新,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水平,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加强与港澳公共服务对接,建设高质量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驱动大湾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广州见证中国革命迈向胜利的坚实一步
周 云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广州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的历史地位,与这座英雄城市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贡献息息相关。
首先,从广州走出去的革命先贤率先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历史强音。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把民族复兴的使命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初步统一起来。梁启超在中国人当中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提振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认同。
其次,广州是近代中国人最早看世界的窗口、最早走向世界的大门。林则徐正是在广州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探求世界的成果辗转成为魏源《海国图志》的资料来源,魏源因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此后,从康有为、梁启超再到孙中山,他们身处广州、面向世界,把握住时代潮流,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再次,广州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敢于斗争的伟大精神。近代以后,面对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广州人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三元里抗英、反英国侵略者入城斗争等,都是中国人民自发反侵略的英勇行动之一。广州人民用自己的斗争和牺牲,极大地推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广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最早开展革命斗争实践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以广州为中心,开展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广州见证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转折,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找到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见证了中国革命迈向胜利的坚实一步,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发挥引领作用
王 珺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
学习贯彻总书记视察广东、广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就要牢牢扭住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要完成这个新使命、新任务,把握好以下四个关系十分重要:
一是制造与服务的关系。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制造业中,制造与服务是互补和深度融合的,“产品+软件+服务”成为新制造业企业的新业态。目前,广州已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以新型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与中心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性要求相比,广州还需要将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到70%以上,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二是集聚与扩散的关系。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广州在周边城市与当地共建“飞地模式”、加大制造生产环节有序转移的同时,也要鼓励支持周边城市的企业在广州设立“创新飞地”,提升对高端资源的吸引力,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带动都市圈、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支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三是科技自立自强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广州要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方面发挥引领作用。鼓励国内国际双向有序流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成立产业创新领域的国际性科技组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鼓励外资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参与承担国家科技任务,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开放型产业创新。
四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迈向高质量发展,面对创新发展需求,政府要更多地介入创新活动,增强扶持和推动企业更好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的力度。如政府设立产业扶持和创新发展基金,以税收支持企业加快技改,支持加大投资科技前沿的初创企业和未来产业项目等。
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董小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广东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需要从新时代新要求出发,勇担重任、再立潮头。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认识。现在广州正在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和省会城市,广州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作为,向党和人民交上成绩优异的新答卷。
二要推进超大城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先行提升。针对制约城市现代化的难点堵点痛点,在改革中进一步加强制度性突破;在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中加强相关治理制度建设和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开放。
三要继续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广州要进一步拓展营商环境建设的内涵与外延,利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紧密结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优势,推进国际化优质资源在广州的集聚;要结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把更好服务海内外消费者、打造世界一流消费环境列入新阶段营商环境建设的考量。
四要更进一步增强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在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示范引领效应。做强广交会、南沙自贸片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等一系列平台在制度创新、开放引领上的多引擎驱动功能。一方面支持各类平台做强做大,另一方面支持其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为广州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强的支撑力。
五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更好把握为谁改、改什么、怎样改等问题,找准重点突破领域和协同推进的路径,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成效。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张振刚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科技革命与技术预见智库主任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广州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是提升高水平科技 “核创新”力。高水平科技的核创新是指正确把握重大科技发展战略方向,高效高质高能开展科技创新,掌握高水平核心科技。广州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技术预见和重大科技攻关;走向国际高端,完善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高端化,基础设施高级化,产业发展高新化;营造科技创新文化,健全培养机制,打造创新团队,培育拔尖人才。
二是提升高水平科技 “流创新”力。高水平科技的流创新是指打造高效协同的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金链,促进高水平科技创新要素有序高效流动。广州要建立创新网络,强化数据赋能,完善协同机制;打造创新集群,创新广州数据交易所、琶洲实验室等公共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创新思想策源地、科技资源集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地;完善创新生态,积极探索以大数据赋能为支持的科学研究新范式、科技创新新方式、产业创新新模式,加速高水平科学发现、高价值技术发明、高质量产业发展新进程。
三是提升高水平科技“源创新”力。高水平科技源创新是指吸收、汇聚、整合以及配置各种创新资源,赋能高价值科技创造活动。广州要打造制度高地、搭建人才高地、建设知识高地、建立数据高地,成为高水平科技创新枢纽型网络城市、高能级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地和辐射地;更加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中提高影响力、增强话语权;健全国际科技合作机制,提高广州企业在全球配置高端科技创新资源能力。
更好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毛艳华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教授
促进共同富裕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缩小区域差距必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准确把握区域协调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广州在新征程上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广州提升发展能级。要协同推进广州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信息枢纽建设,提升广州综合枢纽功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互联互通,不断增强广州在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辐射能力,更好形成集聚经济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要加快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包括市场化机制和政府协作机制。高水平的一体化市场有利于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因此,在遵循比较优势下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原则下,广州应顺势而为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围转移,加快传统特色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攀升,集中力量补齐支柱产业的短板,坚定向先进制造、服务以及创新环节迈进,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周边城市和县域则依靠土地、劳动力和天然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及与广州配套的制造业,不断提高县域经济的产业自生能力。政府协作机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体制保障。政府之间的有效协作主要解决区域市场一体化面临的外部性问题,形成有效的区域分工合作,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等共同富裕的目标。
“虚”实结合助力广州数产融合
王 鹏 暨南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广州尤其需要重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虚”实结合,助力广州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一要以人工智能技术助推广州“制造”向“智造”转变。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分拣、设备健康管理、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等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二要运用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引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要以智能制造、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的研发。传统制造行业要积极同数字化企业合作,通过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和“虚”实协同发展。制造业龙头企业要打造协作式研发平台和研发合作机制,在开源开放中加快数字化创新进程。
三要通过人工智能核心要素资源集聚,完善产业链创新体系。通过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进一步汇聚人工智能核心要素资源,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招商方案。要以“琶洲算谷”为试验高地,聚焦“算法、算力、算量”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推动园区打造数产融合产业链创新体系。
四要加快培育精通算法和核心制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针对算法应用、智能驾驶、图像识别等人才培养周期长、入行门槛高等特点,培养和选树一批精通人工智能算法和企业业务的首席算法师,支持广州企业面向海内外柔性招引顶尖学者、青年科学家、核心算法工程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