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未来·车展观察
一个分量足够的车展,不仅仅是汽车产品和技术展示的舞台,更是各种观点和智慧碰撞的“气场”——正在举行中的上海国际车展正是如此,各路车企掌门人以及行业的深度参与者聚集于此,他们或直抒胸襟表达见解,或用产品和技术“说话”。上海车展期间,广州日报记者围绕热点话题与多位大咖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前沿话题,在行业变革的大潮中,共识与争议同样可贵。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钟达文、邓莉、周伟力、陈馨
焦点一:
价格变动下半年回归理性
谈到今年的汽车市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当然是“价格战”。不少汽车界人士都坦承,今年第一季度的这次价格波动,是始料未及的,也确实对今年的整体形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做今年计划时,对全行业的增速,我们是按照3%左右的增速来考虑的。”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但后来发现,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恢复是需要一个过程。”
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启辰事业总部市场部部长衣井民认为,价格战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而是个别企业应对各自生产或者销售压力做出的调整。
近日,3月汽车市场的销售数据公布,尽管并没有出现外界预想的“爆发式增长”,但业内人士大多对今年的形势还是表达了谨慎乐观。冯兴亚的信心来自新能源车市场:“尽管新能源车的一些补贴取消了,但还是保持了超过30%的增长,这也是很不容易的。”有新能源汽车的增长作为“基盘”,冯兴亚对全年汽车销售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
创维集团、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更用“否极泰来”来预期今年的形式,“经过对燃油车库存的处理,消费者对各项消费促进政策也适应了,新一轮的消费增长就会起来。”
衣井民认为,价格战不会带来整个行业的增长,预期未来还会“理性回归”。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更大胆预计:“今年下半年埃安会盈利,单季度盈利是必须的,并努力争取全年实现盈利。”
焦点二:
智能化是“换道超车”
“智能电动车的技术变革,带来了未来十年唯一可见的换道超车机遇。”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参加上海车展一个论坛时做出了如此“斩钉截铁”的判断。
在“换道超车”的过程中,近日汽车和手机发生了许多“故事”,这些“故事”让更多人进一步坚定了智能装备与汽车融合的信心。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军正是其中之一,“未来的新一波浪潮里,马上就会是手机跟车机两个业态的深度融合。”
这一趋势在中国市场尤为显著,这从主流车企的行动就能看出。宝马在上海车展展示了把微信整合在内的第9代BMW操作系统,而且其70%的内容都是针对中国市场特点进行开发的,引入全时在线导航系统。对此,宝马集团负责研发的董事韦博凡博士表示,通过新发布的BMW Dee数字概念车,可以看出汽车的数字能力有多强大,而这些技术都是由中国驱动、在中国开发完成的。
“如果手机生态和汽车生态完全融合,尤其可以想象汽车、手机与智能家居的完全无缝链接、无界融合在一起的生态。”穆军将此“沉浸式体验场景”看作未来在汽车市场取胜的关键。
智能汽车不仅仅指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在合创汽车市场中心总经理王勇看来,“底层数据”的概念更加重要,“底层算法、底层硬件和软件预埋等也需要是智能的。”王勇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甚至整个汽车企业运营、用户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乃至于供应链和制造都需要实现智能化。”
“没有手机加持的造车,将很难取得最终胜利。而且如果没有造车底蕴的手机厂家去做车,其实也很难成功。”穆军的概括颇为精当。
焦点三:
新能源技术路线“百花齐放”
新能源技术路线千万条,哪个才是第一条?三元锂电池、固态电池、插混、氢能源、凝聚态……上海车展呈现的新能源技术之丰富让人有点眼花缭乱。不过,不少业内人士对众多路线都持开放态度:中国这么大,都能容得下。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传统燃油车、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等三种动力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仍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冯兴亚分析。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启辰事业总部市场部部长衣井民也认为,中国市场每年有几千万辆的汽车销量,消费者需求必定是多元化的,因此各个技术路线在中国的市场上可能都会有不同的群体受众,未来不同技术路线也会多头并进。
冯兴亚预测,到2035年,国内汽车市场将是“纯电约50%,混合动力约30%,传统燃油车约20%”的比例。冯兴亚看好“XEV”会成为电动化的新潮流,“既有电动车的特点,同时又解决续航里程的焦虑,XEV未来在中部、西部、西北部、东北部地区,一定有它独特的市场空间。”
更具想象力的是,不同技术路线之间还有融合的可能。广汽研究院院长吴坚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广汽已经储备了“用氢燃料驱动内燃机”的动力模式。“这种方式对氢纯度的要求范围就比较宽了,因此很多工业副产品也可以被利用起来。”
焦点四:
供应商与车企何以协同?
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潜力和活力有多高?从汽车电子产业的数据可见一斑。中国电科汽车芯片技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芯片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伦才在车展的一个论坛上分享了这样一系列数据:当前全球汽车前后装与服务市场的经济规模超过31万亿元,全球2022年汽车芯片产值约为3400亿元,两者比例约为90:1;中国去年汽车前后装与服务市场经济规模达到10万亿元,芯片需求约为1000亿元,但中国汽车芯片本土化供给不足100亿元,两者比例为1000:1。由此可见,国内汽车芯片产值仍有不少上升空间。
产业空间广阔,但应该如何“兑现潜力”?业界各有看法。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建议,汽车OEM企业“要千万慎重自己研发芯片,一款智能汽车上有3000多颗芯片,不能简单合并同类项”。芯驰科技董事长张强也有类似观点:“没有任何车厂能具备全栈自研能力,可能个别部件可以,但全部包揽不太可能。”
不过,有汽车企业对“全域自研”提供了一套逻辑。零跑汽车总裁吴保军认识,零跑目前坚持在汽车电子领域全域自研,是因为对哪项才是核心竞争力还不清晰,“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广撒网’。当然,未来的非核心能力的开发也需要对外合作,一起来降低成本,给消费者更多实惠。”
上下游供应商与车企之间关系的微妙,从各方表态中可见端倪,如何才是两者关系的理想状态?
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提出,软硬件新架构设计、安全应用等核心技术车企还是应该自己掌握,其他一些零部件可以由核心供应商主导。“哪怕最顶级的车企,都要借助电池企业的供应,这跟内燃机时代完全不同”,刘宗巍说“智能化核心目标,是实现软件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升级,需要供应商和车企协同完成。”
焦点五:
海外市场迎来新机遇
不少细心人会发现,比亚迪和旗下腾势、仰望等品牌的展台出现了很多外国人面孔,有好事者询问“他们是来观展的客户吗?”
“不是,他们其实是我们海外公司的员工。”有比亚迪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除了比亚迪以外,对海外市场寄予厚望的车企还有很多。北汽集团总经理张夕勇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已经进入第四次窗口期,自主品牌汽车正迎来出口新机遇。
比亚迪汽车公关总监唐雨介绍,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比亚迪的乘用车“出海”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足迹已经遍布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乘用车还进入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相信随着未来比亚迪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力,海外市场份额在比亚迪汽车总体销量里的占比会越来越重。”唐雨说。
海外市场还可能为燃油车提供更多机会。冯兴亚认为,下一步,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将越发广阔和深入,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迎接强劲复苏。“出口形势支持燃油车产能释放,预测2035年我国传统燃油车出口仍有40%左右的空间。”冯兴亚预测。
张夕勇提出,希望国家从顶层设计上制定5到10年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全球化战略规划,引导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的全球化获取和布局,实现汽车产业全球化高质量发展。他还期待,由商务部牵头,企业参与,共同制定海外出口,国际化运营的公共政策、标准、法规等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支持、引领我国汽车企业大胆走出去、安营扎寨走进去,在海外合法合规运营,同时在物流(滚装船)保障、金融担保、法律诉讼等方面为我们汽车出口企业提供支持。
刘宗巍建议,车企出海要做到“战略坚定”,同时也不要盲目跟风,“如果自己‘在家里’都没有做好,出去能好也只是暂时的。”
同时,刘宗巍也提醒,车企对不同海外市场的差异化要有充分认识,“不同海外市场之间的差异,要远大于国内东西南北区域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出海的车企更要突出自身的核心技术、理念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