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书和远方 来稿选登

  本期读者来稿为上期推荐书单(《中国式现代化》《AIGC:智能创作时代》《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的读后感,欢迎大家根据最新书单写下自己的原创读书心得,并踊跃投稿。投稿方式:woshuwodu@163.com (注:请在邮件内留下你的工作单位、联系方式。)

  体验美的历程

  有一本书犹如一杯醇酒,让你尽情陶醉其中;有一本书犹如一艘满载知识的船,让你畅游艺术的海洋;有一本书犹如一把钥匙,能打开智慧之门,启迪你的心灵。它便是翟进所写的《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一书。

  读完此书,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开篇直言:“在我最艰难的时间,最终慰藉我的是自然、传统文化与艺术……”喜欢阅读文史哲书籍的我,深有同感。而我每次去一些历史遗迹的地方参观,总是喜欢去追寻遗迹背后的文化、精神、故事,从中感受文化艺术背后的奥妙绝伦,得以心灵的慰藉。

  家中书柜里放着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和艺术的藏书,虽然闲暇时我零零散散地阅读了一些,但在脑海里却总是对于古代艺术的脉络非常不清晰,而这本书让我清晰地了解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艺术的神韵与精髓、艺术风格演变的成因和发展脉络,也为以后想拓宽阅读古代艺术相关书籍提供了很有力的参考。

  我很喜欢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古色古香的装帧,更是因为书中博物馆式的“陈列方式”“词条式”的正文内容、美不胜收的艺术品照片,让我觉得好似在身临其境地逛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在每一个章节,作者都会从天道观、人道观、美学联结、时代问题及哲学和艺术解决方式来阐述,并在书后以附表的方式,简明扼要地呈现古代艺术。

  十几年前我曾参观湖南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当时对汉墓中的文物一知半解,而如今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从多维度解读马王堆一号墓“非衣”以及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这让我产生了想带着这本书一起去马王堆汉墓再次认真欣赏古代艺术品的冲动。我喜欢去各类博物馆欣赏艺术品,而今后这本书将成为我参观博物馆的一本艺术品文化指南。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作者将贾湖骨笛、贺兰山狩猎纹岩画、彩陶、人面鱼纹盆等艺术品如数家珍地进行了精辟的解说,从中能感受到与自然相关照的初民艺术、商的迷狂、周的秩序、秦汉的压抑与绽放、魏晋文人飞扬的梦想……也让我能深刻理解到艺术品背后的时代精神文化内涵,让我感叹于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感到骄傲;同时也唤起了我内心中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度渴望。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心灵深处感受美的历程,与智者交流,与知识对话。  (杨兰)


  在平凡中拥抱幸福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的恐惧、对善恶的追问、对未知的恐慌,其中有些问题无处问寻,最后只能独自承受、默默消化。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年轻时也曾被这些问题困扰。当他的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他专门写了一本书《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来为孩子答疑解惑,分享他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作者用一个个人生小故事,娓娓道出生命的真谛。这些文字,如灯塔般为困惑中的孩子拨开迷雾,指引他们热爱生命、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书中“常与非常”一章中讲述了作者女儿在双休日感到生活百无聊赖,书本、电视都不能满足她的故事。“一点新鲜的事情都没有,没意思。”听到女儿的抱怨,爸爸明白自己的女儿希望每天都有新奇的事情发生。看到这里,我想到两岁多的女儿也时常可怜巴巴地让我带她出去玩,于是我每周提前搜罗市内各大遛娃地,陪她做一些我认为“有意义”的事。那作者又是如何做的呢?我饶有兴致地继续读下去。原来这时何怀宏给女儿念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写的《走向幸福》。

  书中讲到,追求兴奋的欲望深深扎根于人类的心灵之中,这种欲望在人类早期的狩猎时代较容易得到满足。今天社会中的人排遣无聊的手段要比过去多得多,而出于某种原因,人们总还是不满足,总希望到了新的地方会有更多乐趣。书中还举例说明苏格拉底、康德等哲学家的生平,除了某些辉煌时刻外,他们实际上还是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越的快乐。

  作者笔锋一转,孩子需要的快乐到底是怎样的呢?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取得。那种一方面令人兴奋,另一方面又不需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应尽量减少。看到这里,我恍然大悟,以后带孩子出去玩不应仅限于走马观花式地打卡“网红点”,而是应该注重培养孩子在不同环境中的社交能力,启发她自发、自主体验和感受真实世界的能力,逐步发现人生的意义。

  书中打了一个比喻:一个孩子就像一株植物,只有当他不受干扰、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时,他才发育得最好。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形形色色的感觉印象,对儿童并没有好处,会使得他们长大以后缺乏忍受寂寞生活的能力,而唯有寂寞才能使人有所创造。我又回忆起女儿自8个月起开始绘本阅读,一岁半时学会翻书,用她稚嫩的小手告诉我她要读。可到了两岁后,面对书本她又不专注起来。后来,我学会了不再强迫她每一页都认真读完,而是从她最感兴趣之处入手,久而久之,她找到了与书本的最佳契合点,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就会将故事情境或其中的一些好句复述出来。我知道,梦想的种子已经在她脑海中发芽。

  诗人汪国真曾说:“生命可以没有灿烂,不能失去的是平凡。”平凡的日子,是人类生活的写照,所有的伟大作品与创作都是在平凡的日子中点滴累积,汇集成著作。每个孩子我们不仅要激励他们耐得住平凡,更要告诉他们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人生的标杆,每个生命才会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平静中获得快乐。    (余莉)


  拥抱智能创作时代

  ChatGPT因其前所未有的“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并回答”的特点引发全球网友对人工智能创作的关注。那么什么是AIGC,以及智能创作对人类的影响到底在哪些领域,我们又将如何看待这一最前沿的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发展?《AIGC:智能创作时代》一书深入探讨了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尤其在艺术与文化领域中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通过详细地阐述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智能创作的定义以及智能创作领域中的一些具体应用,让我对智能创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传统创作相比,智能创作显著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成本低、高效率,而且可以实现大规模的生产。这种创作方式将被广泛应用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有效地为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创造性的算法,它们可以帮助艺术家、作家和音乐家等进行创作。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案例,阐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在音乐、绘画和文字等领域带来改变,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作品的产生方式。然而,这种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真正具有创造性?人工智能的创作是否与人类创造的作品一样有灵魂?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和价值的探讨。这也提示我们,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是在进行着一种替代人类创作的进程,而是在人类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辅助和拓展。

  鉴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是一个与人类合作和交流的进程。我们应该将人工智能看作一种创造性工具,它可以通过技术和人类共同合作和协同创作,创造出更多充满思考和情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技的发展一定要紧密联系着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机遇。

  过去几十年,我们一直认为“机器只能根据我们给出的指令完成任务”。然而,今天的人工智能却打破了这一铁律。AIGC的兴起,将数字文明送入智能创作时代。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有幸身处时代浪潮之巅,可以见证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全新变革。相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和模式也势必随之变革,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未来趋势。  (王涓琪)

 
     标题导航
~~~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里“全民阅读”丰富多彩~~~
~~~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3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4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6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理论周刊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书香满城 共读好书
多种方式让市民爱上阅读
书和远方 来稿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