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能量

  广府新语

  近日来,花城春和景明,人潮涌动。根据百度实时迁徙地图,自2月以来,广州成为了全国首选的人口流入城市,从2月8日到3月7日,广州连续近一个月位居全国热门迁入地(目的地)首位。广交会的如期开幕,更是为广州增添更多人气。

  烟火气的回归,是外来人口、客商、市民们“用脚投票”的结果,彰显了广州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数据显示,2月份至3月31日,广州地铁已有28天客流突破900万人次。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流量之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力量,烟火复苏之后,广州更应转化城市治理思维,思考如何应对人口骤增后的变化,优化管理方略,将城市流量转化为广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力资源,走出广州的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之路。

  化流量为“活力资源”

  个人建议,广州可进一步加强整体系统谋划,做好针对性工作,从制度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引导、坚持有为有位和更新服务理念等多方面着手,将“城市流量”转换为城市发展的“活力资源”,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

  一是制度顶层设计,规划来穗人员服务管理“一盘棋”。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需要应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整合现有来穗人员管理制度,围绕流动人口最关切的重点问题,持续推动相关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善于利用居住证制度实施红利,探讨教育、医疗、住房、文化等领域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的有序脱钩,把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纳入到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持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加强产业引导,织牢来穗人员需求配置“一张网”。人才和产业是一对处在动态协同关系的“比翼鸟”。一方面,产业结构影响人口结构,出现“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的现象。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也同时影响产业结构,一批年轻化、技术型人口的流入直接改变了一些三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作为“制造业立市”的广州,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人才的定向吸引,实施产业需求与人才资源的供给匹配,推动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同频共振。

  三是坚持有为有位,绘就来穗人员和谐发展“一幅图”。人口的流动,通常会促进各类管理要素的高速流动,协同资金流、信息流、服务流、文化流等的交融互构,这是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来源。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具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为来穗流动人口提供了发展的广阔舞台。广州也要以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推进流动人口融合融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来穗人员有为有位,鼓励和支持来穗人员想为、敢为、善为,助力更多的来穗人员实现“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的人生梦想,推进广州与高质量人才共建共荣的发展蓝图。

  四是更新服务理念,形成来穗人员融合融入“一条心”。流动人口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容易出现“人口在流动,权利不扎根”的现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共享城市发展红利。需要城市管理者转变观念,改变把流动人口视作城市“包袱”的管理想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城市治理原则,将流动人口视作城市发展的生力军,营造更多的创事干事的积极氛围,在城市治理中尊重其地位和合法权益, 从而激发城市人口增量和未来发展的潜力。

  促进“流量城市”提效增能

  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寻求内在品质的提升。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城市从传统阶段的“固定庇所”过渡到“流量之城”。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满足不同业态商户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落实工作理念的转变,要让群众有获益和成长,实现“有为有位”和人力资本的提升,更让全体群众看到前景和希望,提升广州发展的内在品质,促进广州高质量发展。

  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式,带动生产要素的提升。厘清“流量城市”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联系,做好产业布局和科学规划,促进自然流、物质流、社会流、经济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流动。进一步明晰政策需求,立足企业发展需要,坚持多措并举,打出一套服务企业、城市治理“组合拳”,最终落脚在生产要素的高质量发展上,为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提供有力支撑,将广州打造成为产城融合的“流量城市”。

  运用数据治理的工作方法,做好密集人群的管理。聚焦“流量城市”的工作痛点,从现实工作的最薄弱处、最复杂处、最细微处着手,通过搭建数据治理平台,拓宽就业与创业的便利渠道、创新融资方式,降低城市居住成本等方式,完善多方参与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破解制约城市治理效能提升的突出问题。寻求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理念,寻求保障发展与维护稳定的平衡点,完善预案制定以及衔接好事后的响应与处置,提升治理和服务的科学化、高效化、精细化。

  打造青年友好的城市形象,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围绕年轻人的特定需求,打造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为“流量城市”留住人才。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政策支持,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实际问题,解决好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城市认可度,强化人才的归属感,将城市文化融入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之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注入文旅要素,打造友好型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刷新城市文化IP,持续生产城市“流量”,对外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形成多元共治的局面。注重城市公共服务的可触可感,注重公共服务的细节,持续引导资源、管理和服务向基层倾斜、下沉和聚集,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引导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项目,开展群众需求强烈的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以市场化运营盘活资源,着力破解“流量城市”治理的末端难题。加强对群众力量的吸纳和关注,以建设“熟人社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凝聚人群之间的情感联系,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归属感。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3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4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6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理论周刊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广东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将城市流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能量
广州“制造业立市”的思考与路径
实现共同富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AI绘画,版权归谁?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