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六和”育英才 协力向未来

广州协和学校成功开发十二年一贯制“六和”课程,着力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英才”
协和堂前的莘莘学子。
在“和致”课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改良他们设计的轮式机器人。
“和雅”课程里,学生正开展“诗语人生,和雅润心”学习活动。
“和合”课程中,学生在校园里大榕树下上植物生长素复习课。

  守正以创新,深融以致远。去年,协和小学与协和中学合并,组成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十二年制学校——广州协和学校。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协和学校继承深厚根基,赓续协和精神,将开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探索构建十二年贯通培养体系,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良、底蕴深厚、思维深刻、视野宽广、抱负远大的未来英才。

  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4月16日,广州协和学校将举行2023年校园开放日暨“六和”课程发布会。植根于协和深厚育人文化底蕴,该校着力整合资源,发挥贯通优势,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建设以“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为基础模块的十二年一贯制“六和”课程,以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多的耐心来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坚守教育本真,为立德树人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携着衔接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新样态,广州协和学校阔步走来。

  文/林欣潼 图片均由校方提供

  何为“协和”

  互相照亮,双向奔赴,点燃理想

  林可晴、董家尧、杨子聪3位高一同学可谓与协和有着不解之缘——从小学至高中,他们仨都是“协和人”,浸润在这所百年名校底蕴深厚的育人氛围中。与协和相知近十年,每回长假结束回到学校时,林可晴总感觉到,熟悉的轻松感扑面而来。“就算学业上时而紧张,老师和同学给予的鼓舞也可以激励我继续前进。”

  校园里,林可晴最喜欢的一处地方是操场。每每去那儿,她都会想到体育中考时每天备考跑步,大家互相陪伴、一路追赶、一路拼搏,一起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用昂扬自信的身影,书写着对未来的憧憬。

  除了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动人的还有协和师生双方在精神上的互相照亮。“感觉老师可以关注到我们每一个人。”董家尧说,初中老师黄晓华为他提供了“协力和衷”的最佳诠释。考试后,黄晓华老师总会组织成绩好的学生,与排名靠后的同学形成互助小组。“黄老师说,不应只是自己埋头学,还要帮助他人,这是一种美德。而且,在给同学讲解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地重新认识、复习、巩固知识点,甚至往往可以发现自己平常学习过程中的疏漏,进而查缺补漏。”

  杨子聪因自身的经历,更深刻地体会到协和的“人情味”。前年年末,正上初三的他因病住院,有半年没回学校,同学老师来看望他,他的好朋友还打语音帮他补课。最终,他没有放弃中考,填报回协和学校。高一时,他尚未完全康复,需拄拐杖上五楼,同伴帮着拎书包的热心、老师的时时慰问都让他每次回想又会泛起感动的回忆,“这么多的经历让我更爱协和,更不想离开这里。”

  “天凉了,老师来点姜糖!”桌上突然多出来的或留名或不留名的小零食、生日前同学们悄悄准备的蛋糕,当师生双向奔赴的关心关怀与精神上的互相点亮碰撞在一起,这份美好弥足珍贵。语文老师焦凤梅回忆,她前年所带高一班级中有一位张同学,平常内敛,不爱说话。自己当时安排这个男孩当班长,没想到他当得特别认真负责。有一次为了维护班级秩序,他还急得和同学起了冲突。在找他了解情况时,焦凤梅表扬了他维护班级的意识,也对他说,要学会以适当柔和的方式处理各种事情,学会与人相处。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张同学的妈妈有回打电话来,说“感觉儿子这一年变化很大,暖了很多,内心越来越坚定,刚柔并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变化,让焦凤梅由衷感到开心。

  协和,意为“协力和衷”。在林可晴看来,“协力和衷”不仅体现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关心关怀,还有家校之间的沟通。“我是住宿生,妈妈比较关心我在学校里的情况,常常会问老师问题,老师都非常耐心解答,也会告诉我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这十年里,我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

  “尔识真理,真理释尔”为协和校训,这句话被镌刻在学校协和堂的门楼上。而真理并非唾手可得,协和学生在实践探索中,点燃好奇、学会思辨、学会质疑、积极创新,逐步靠近真理。

  董家尧同学介绍,每个学期,高中部的同学们可以选择不同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老师提供研究题目与范围,同学们组成4-5人小队,用一学期时间,从提出问题、深入钻研到解决问题,完成研究报告。过程中,少不得要翻阅科普杂志、文献资料,上网查询最新的研究成果。上学期,他就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航天领域,研究如何设计“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供电板才能减少其受到火星表面的沙尘影响,做到持续接收阳光供电。“我的物理成绩一直不错,以前还有点自满,但经过上学期的研究与学习,我才发现我们日常所学的知识不过是一点皮毛,知无穷尽,行无止境,在课余时间,我们应该在所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尝试更深入地钻研关联知识点,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

  为何“六和”

  深厚积淀,把握机遇,先行先试

  “从一所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来看,着眼点在学生,着力点在教师,切入点在课堂。”广州协和学校校长何冠南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面向未来,须以优质教育涵养源头活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有着112年深厚育人历史的协和学校而言,筑牢人才之基是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而合并成为广州市教育局局属十二年制学校,又为协和学校提供了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

  2022年9月,协和小学重新并入协和中学,组建为广州协和学校。两校同根同源,均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相同的“协和基因”。“例如,小学部和中学部的生态教育与科技教育就是共通的,一直起着示范引领作用。”何冠南表示,两校合并正是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有利于融通“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教育,打破阶段教育的壁垒,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融会贯通的长效机制。

  在新征程的起点上,基于历史沉淀和新的发展机遇,协和学校正着力打造“六和”课程体系,从课程层面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十二年贯通培养体系,以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实际上,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总目标的“六和”课程,在协和春风化雨的育人历史中已有迹可循。每周三下午,学生迎来一系列发展性课程,在“看电影学物理”“图说校史”“世界环境认识”“工艺美术”等课程里,他们接触到学科教材以外的更多天地,拓宽思维,开阔视野。

  “协和中小学教育的背后,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种学科训练或题目训练,而是通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既要有独立思想与思辨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亲自动手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吃苦耐劳的韧性与耐性。”协和校友张文豪在两校合并揭牌仪式上说。目前,他正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4年前,张文豪从协和小学毕业;8年前,又从协和中学毕业。小学时他是游泳队的一员,中学时则是足球场上的健将;小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奥数培训,中学时又系统接受了数学集训;小学时他参加学校的自然科学竞赛,中学时又参加了校内机器人社团和竞赛。从小学起埋下的兴趣种子,在成长过程中慢慢生根萌芽。

  “无数榜样成才的经历证明,找到热爱只是第一步,在同一领域一以贯之地深耕与坚持,才能成就个性化人才。协和将担起十二年制学校的教育使命,探索贯通性的因材施教,从课程到社团,让学生得以挖掘并坚持自己的兴趣所在,不断纵向深入探索与钻研,持之以恒地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在广州协和学校党委书记刘红梅看来,张文豪的教育和成长经历正印证了贯通培养体系的优势所在——更利于得出人才培养最优解,将对个体学生兴趣特长的长期关注与培养,延伸至他们学习与成长的初期,在基础教育阶段达到联动效应。

  “协力和衷、作育英才”一直是协和开拓者矢志不移的追求。未来的社会需要既全面发展,又具备专长的人才。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对人才不断更新要求,协和学校也对“作育英才”作出更切合时代内涵的定义:培养身心健康,品行优良,底蕴深厚,思维深刻,视野宽广,抱负远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位学生皆有独属于自己的脉络、与众不同的特质,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发现特质、开发潜能、充分发展,更要尊重天性,因材施教。刘红梅说:“结合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之所需所要,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课程,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化激发、最充分发展,同时不会因为单一的应试目标,忽略了对世界的拥抱。在协和,他们快乐成长;走出协和,他们依然拥有在各行各业实现个人价值的后劲。因此,我们开发与学生的多元个性、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缤纷课程,这就是‘六和’课程的由来。”

  何为“六和”

  贯通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六和”课程的“和”取自中国“和”文化,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谐理念;同时也取自协和学校“和”文化的精髓,与协和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协和”,意为“协力和衷”,表示“心与力高度融合的和”。

  “‘协和’的本质是‘和谐’,是尊重规律、追求真理,尊重人的天性、成长规律。”刘红梅说,一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漫长的浸润过程。协和学校在112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秉承“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理念,坚守教育初心。

  要培养真正的英才,教育应当建立在每位学生独特的个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发展路径上。“六和”课程便从培养学生“运动健康、品格意志、人文审美、科学思维、生态自然、精神情怀”等方面的素养内涵入手,润泽生命,使学生全面发展,鼓励特长,百花齐放,为培养身心健康、学识渊博、思维活跃、视野宽广的可持续发展的学生奠基。校长何冠南指出,协和学校将以“六和”课程探索学校教育理念与国家发展的匹配与融合,培育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和”为核心,“六和”课程建立“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六个课程模块,逐项有针对性而深入地解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乐”课程模块,将探索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各学段衔接教育,培育健全人格;“和正”课程模块,包含体育运动、国防教育、思政教育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遵纪守法、堪当民族大任的品格;“和雅”课程模块,以戏剧表演、阅读写作、演讲辩论等为依托,重点打造语文和外语学科品牌课程,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艺术涵养,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国际理解;“和致”课程模块,以STEM、创客、竞赛等为依托,重点打造数学思维品牌课程,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合”课程模块,着重引导学生自然观察、创造实践、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培养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和心”课程模块,则要厚植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感。

  在“和心”课程模块的协和校史讲解、校友访谈部分,学生将了解廖冰兄、黄翠芬、钟玉征等校友经历,讲好“协和人”的故事。“我们的校史馆设在道恩堂,但其实整个校园处处有校史,我们师生会走出社区、走进博物馆,孩子们不自觉地热爱这种观察、思考的方式。通过采访校友,孩子们达成知校、爱校、荣校。”老师沈丽珍说。在担任讲解员的过程中,学生对校史进行针对性研究,撰写讲解笔记、挖掘讲解资源,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体验场,传承协和精神,收获心灵成长,“探寻成为‘有根、有魂、有格’的协和人”。

  高一学生杨子聪在协和学习的最深感受,就是“学校鼓励学生多元发展,把教书育人的关键点放在育人”。学校中学部开设科技、体育、艺术、文学等各类社团,杨子聪参加的OM(头脑奥林匹克)社团,是学校“高光社团”之一。OM考验学生的创新创意、动脑动手、团结协作、随机应变等能力,在比赛中,选手往往要根据天马行空的题目,自行写剧本、制作舞台道具装置、演绎剧本,一切都需亲力亲为。

  “多元发展”意味着客观正视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和包容学生的个性,设立多元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六和”课程正体现了全面性、选择性、一贯性——内容全面,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完整的人”;课程多元,学生得以挖掘爱好特长,成为“个性化的人”;贯通培养,突破壁垒,学生得以一以贯之地发展特长,追求卓越。刘红梅认为,这也将有助于学生有更多时间探索自我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课堂的关键在课程,课程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肥沃土壤。基于十二年制优势,“六和”课程横向融通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设置六大模块课程,形成同心圆式结构。其中,小学生以情感认知为主,初中生以实践体验为主,高中生以形成观念为主。纵向来看,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六和”课程把六个模块的内容分解到不同学段,细化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要求,从基础型、拓展型再到研究型,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坚持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学生乐学善思的沃土。

  在何冠南看来,教育,说到底是要给人幸福。努力做好自己,努力成就他人,应是教育工作者的本心,更是学校发展的着力点。“教育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浸润,需要用心付出,需要长期积淀,需要坚韧坚守,需要期待和等待,需要顺其自然,更需要回归本质。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目标。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必须去到象牙塔的顶尖,只要与自己相比有所超越、有所突破,每一天都感觉到很充实、很快乐、有意义、有价值,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这就是我们期望看到的进步与成长。”

  (专题)

 
     标题导航
~~~广州协和学校成功开发十二年一贯制“六和”课程,着力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英才”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3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4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5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6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7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8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9版:牢记总书记嘱托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牢记嘱托 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12版:牢记嘱托 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13版:牢记嘱托 推动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14版:协和“六和”
   第A15版:要闻
   第A16版:评论
   第A17版:体育
   第A18版:文娱
   第A19版:健康周刊
   第A20版:教育周刊
   第FSA17版:佛山新闻
   第ZSA17版:中山新闻
“六和”育英才 协力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