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
百名记者蹲点社区
本系列报道设立读者反馈邮箱(地址:gzzh100@126.com),欢迎提供线索和建议意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业衡、耿旭静
“关叔,麻烦帮我拍个工作照。我填写申请材料用!”午饭时间刚过,刚来广州花都参加工作不久的小王就轻车熟路地走进“两龙照相馆”,跟店主兼摄影师关振康唠起了嗑。
“来了!还是跟以前一样蓝底的?”62岁的关振康虽然头发花白但依然精神矍铄,乐呵呵地拿起相机迎了上去。
放下蓝色背景、调整好坐姿、打开闪光灯……只听“咔嚓”几声作响,一张张规规矩矩的蓝底工作照就放到了小王面前让他挑选。
“还选什么啊,您拍的每张我都满意,就第一张好了。”小王摆摆手,示意关叔把照片洗出来,“2点钟我还要赶回去上班,关叔快点洗哈。”
只见关振康麻利地将照片导入电脑,不一会,一小袋崭新的“大头照”就放到了小王手上。小王开心地扫码付款,随后跟关叔挥手告别,消失在人群中。
类似小王这样的顾客,在午饭时间已经来了三四茬。虽然“两龙照相馆”坐落在花都区花山镇两龙古墟旧址旁,位置偏僻,但是照相馆的大门依然每天准时敞开。
“这家照相馆1947年成立,掐指一算,已经76年了。”关振康忙完了手头的事情,跟记者攀谈起来。灰底红字的“两龙照相馆”右侧墙铺,还刷着“两龙照相馆花山供销社”字样,走进照相馆,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陈列其中,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纵览大半个世纪以来花都光影流转间的动人场景。
“1961年1月2日,刚19岁毕业的我被分配到这里后,就成了店里的‘常青树’,随着时间的变化,店里其他伙计都渐渐离开了,只剩我一个人。虽然从黑白胶片到彩色胶卷,再到数码冲印,但是只要有人上门,我都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拍出最美的照片。”
随后关振康带着记者来到二楼,“显摆”了一下自己珍藏已久的影楼座机,机身因为疏于保养,已经布满了一层厚厚的灰,但是关振康视若珍宝,只见他打开镜头,边小心翼翼擦拭边说:“这台座机在上世纪60年代可是风靡一时,被它拍摄过的人物,很多在当时都鼎鼎有名,以前照相馆之所以被称为‘影楼’,也是有它坐镇的缘故。”
偏僻的古色小屋,古旧的拍摄设备,和蔼可亲的大叔,专业靠谱的拍摄技巧,物美价廉的收费……越来越多的标签被打在了“两龙照相馆”和它的老伙计身上。渐渐地,很多人都跟小王一样慕名前来,最终成了店里新的“常客”。
当被问及以后老了照相馆怎么办的问题,关振康笑着说:“一点都不担心啊,我已经收了一个徒弟,他时不时来店里帮我一下。作为这座见证了75载悠悠岁月照相馆的老伙计,只要我还能拿得动照相机,只要还有人来店里拍照,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