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林西通过拆解不同的旧物,让那些精美的零件得以被看见,“它们绝不是破铜烂铁”,背后记录着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拆解装裱师”,林西将人们钟爱的旧物的零件一一拆解,之后再进行设计,实施装裱。一件旧物就这样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装置艺术品。自2019年开始做拆解装裱师至今,林西已吸引200万网友的关注。(3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纵观历史,“落红不是无情物”“一片冰心在玉壶”经久传唱;横跨中西,叙事风格的雕塑、壁画矗立永恒。无论在怎样的历史与人文背景下,通过物品抒发情感、记录日常,都是大众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作为我国独特的传统手工技艺,装裱技术原本多用于书画作品的美化或保护修复工作中。而与传统书画装裱的平面呈现不同,旧物拆解装裱并不是简单地将物品平铺,而是融入了“拆解装裱师”对于物品属性及背后故事的综合构思。这些装置艺术品既具备其他收藏品视觉上呈现的美感,又兼备物品背后内容的叙事,极大迎合了当下青年群体情感消费的市场需求,在网络上受到广泛关注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青年人为何“心水”于拆解装裱?一方面,是情感价值需求的推动。随着公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随之增长。因此,明星经济、游戏经济、宠物经济等众多依托情感消费而产生的市场日益发展并形成新的产业赛道。当更多个性化情感需求逐渐出现,更多小众、冷门职业也就由此催生。另一方面,保存实体物品,亦是数据时代的“逆行”。当下,数字化生活让公众的日常记忆以数据形式保存在虚拟空间中,也加重了部分群体对实体物品的珍视与爱惜。于是,有人执着纸质书的阅读;有人沉迷拍立得照片呈现的“唯一”;有人将故去亲人的衣物做成“思念熊”陪伴留存……各花入各眼,那些被拆解的旧电子产品,在“喜爱者”眼中,表达着他们对技术发展的推崇和青春的缅怀。
除此之外,“拆解装裱师”走红网络,同样凝聚着部分人对于小众职业、冷门职业等多元化就业领域的支持与肯定,“万物皆可拆”实则处处总关情。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