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供应链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对于世界工厂广东来说,既要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又要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如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出现了哪些新调整?国际社会应如何加强协调,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企业如何合理进行上下游布局,寻找产业链供应链“最优解”?
昨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进行了主题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新格局的分论坛,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其中,来自广州南沙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也在现场分享了他们的生存之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何涛
分论坛
产业链供应链之变:从成本导向到安全优先
“十五年前,我们关注的是产业全球化以及如何在全球化中适应本地,实现全球本土化,当时的产业布局以成本为导向。如今,我们更关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博鳌亚洲论坛咨委、澳门特区政府前经济财政司司长、博鳌亚洲论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委员会主席梁维特一语点出了产业链供应链格局的最大改变。
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技能合作”变得更加重要。过去,一家工厂可能只有A-B-C链条式的几家生产基地,现在,还要准备互相关联的D和E生产基地。梁维特拿出一张内嵌五角星形状的五边形图案,阐释自己的观点。“任何一点出问题,都可以迅速反应,并将生产转移到D和E两个地方,这样才能稳定供应。”
地区化或是区域化,也成为当下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的重要趋势。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贝哲民认为,无论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还是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都是以区域为核心的连接性贸易,区域化合作成为一切的基石。“从这个角度看,全球贸易体系越来越看好区域级别的制造中枢。”
格局变化下企业之变:B计划变得尤为重要
当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应对?成为大中小企业共同要面对的挑战。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冯波讲述了作为大企业的应变之道。“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他解释,从空间的维度看,就是团结合作、开放包容。“既然是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出现问题,应该所有国家通过协作的方式共同解决。”
先导薄膜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来自广州的企业,董事长朱世会告诉记者,企业正在南沙建设研发中心,并在清远设有工厂。论坛上,朱世会坦言,由于企业50%的销售在海外,所以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在当下,拥有B计划显得尤为重要。”朱世会感叹。他说,除了在国内设工厂满足国内需求,目前,他们也开始走上“中国研发、海外生产”之路,将部分生产搬到东南亚。虽然缺少了规模效应,成本有所上升,但他们所生产的稀缺金属战略材料是电子产品的“必需品”,因此客户也愿意共同承担成本提升。“这就是我们面对的新局面,所幸到目前为止,我们生存得不错。”
面向未来的战略之变: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
贝哲民认为,当前,跨国企业出现了一种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战略趋势,他将之命名为“中国+1”。他解释,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是全球制造枢纽。因此,跨国企业将一方面继续投资中国以支持中国的消费者,一方面将部分产能分布到其他国家,布局其他海外市场。
“迁出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不是坏事,既能促进中国工业转型升级,也利好我们周边国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说。梁维特则进一步说,“我完全同意‘中国+1’的观点,我甚至觉得应该是‘中国+N’的观点,毕竟产业链供应链就像律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一样,需要本地合伙人,才有共同的利益。”
芬坎蒂尼集团亚太区负责人费里说,在他看来,面对着中国这样的一个超大规模市场,更要实现供应链的本土化。“像我昨天跟上海自贸区相关方探讨,希望吸引更多欧洲供应商到上海支持我们的项目。我相信在未来,中国仍是世界的生产中心。”
而对于选择将研发中心落户广州南沙,朱世会讲述了他的战略布局之道——要将企业建在有产业生态、靠近客户和人才聚集的地方。他认为,广州南沙一方面有科技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能吸引很多国际人才,真正能做到贴近客户、贴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