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醒狮表演有模有样、有板有眼,少儿莫家拳表演虎虎生威、刚猛有力。昨日,东城第一小学的校园内热闹非凡,东莞市2023年“莞脉传承”之“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这里启动。今年,总共将有45场次“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走进各类学校。
今年还是东莞开展“非遗进校园”的第10年。10年来,东莞在各大校园里种下的非遗种子,如今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非遗进校园”走向“非遗在校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葛宇飞
活动内涵不断丰富
赏非遗展演,领略非遗传承之美;上非遗课堂,体验非遗技艺之美;逛非遗墟市,品尝地道莞邑美食;听粤剧讲座,感受“广东大戏”魅力……在昨天的活动现场,东莞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以“摆摊”方式汇聚在校园内,让东城一小学生大饱眼福、耳福、口福,零距离感受到非遗绽放的迷人光彩。
记者了解到,东城一小既是东莞“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更是广东省优秀传承学校。该校于2007年正式启动醒狮文化特色项目,于2020年将醒狮文化特色进一步打造成为“狮道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和内涵。
自2014年起,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围绕莞脉传承的核心职责使命,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0年来,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开始的送讲座、送展演,逐步丰富,形成普及教育活动(非遗走进校园)、校园基地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校外实践活动(学生走进非遗实践基地)、非遗师资培训(非遗导师队伍建设)、成果总结等五大板块。在将非遗图文展览、活态展演、非遗课堂、非遗墟市等内容以“学校点单”的形式送进校园的同时,还推动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市非遗展示厅、非遗传承基地和教育营地,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并通过“我是小小传承人”系列征集活动、“非遗进校园”示范性案例评选(后升级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评选)、非遗进校园总结会暨成果展示等活动,立体推进非遗进校园。
截至2022年,全市已有24个镇街、91所学校开设非遗品牌特色课程,培育了3批共36个“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在全国、全省“非遗进校园”“非遗少年学”实践案例征集活动中,东莞入选案例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东莞非遗进校园品牌化发展模式”“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东莞市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省精品案例,“广东省东莞市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优秀案例。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非遗教育应该如何面向未来?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将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进程中,坚持守正创新,以非遗续接城市文脉,做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
一是丰富校外实践活动。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市非遗展示厅、非遗实践基地和教育营地,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动手操作、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整合“非遗实践基地体验课”“非遗实践研学游”等校外文旅实践活动。
二是推动非遗普及教育深度融合。嵌入学生校内外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化非遗资源与现代教育资源的融合,推动非遗传习活动进入校内课后服务、研学实践,增强青少年树立非遗传承意识,争当非遗传承人,肩负起非遗保护传承的责任。
三是深化建设“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针对现有3批次36所基地将开展评估工作,同时,继续开展第四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申报工作。做好传习基地建设,进一步规范非遗课程教学,普及推广非遗校本课程,推动校园开展“非遗少年学”“非遗少年说”等活动。
四是开启非遗导师培养计划。加大与教育部门的联动,把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艺体老师,培育为非遗导师,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并行、校内与校外协同的高水平非遗师资队伍,共同推动非遗课程融入基础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