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 青年力量5
今年28岁的张银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目前担任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研究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下文简称“琶洲实验室”)“去中心化多赢者通吃模型理论研究”项目负责人。与此同时,凭借科研上的成就,他还连续两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评选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
“我对科研的态度与琶洲实验室的理念定位相契合,力求‘顶天立地’。‘顶天’是要在理论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比如去中心化多赢者通吃模型理论研究是我率先提出的,我希望能把理论研究做到顶;之后,我希望我的理论能‘立地’,服务广州、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这两方面都要有所建树。”张银炎告诉记者。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波
很多人都以为张银炎是天赋极高的青年才俊,但他的成长却是一则乡村青年的励志故事:小时候他是老师眼中的“笨小孩”,靠着勤能补拙,才一路从农村到城市,从本科生“跳级”成为博士生,再从博士一跃成为正高级研究员。
“笨鸟先飞”
“普通”的他后来居上
张银炎身材瘦削,戴着黑框眼镜,平时除了一周打一两次乒乓球,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科研和教学上。在琶洲实验室和记者聊起求学和科研经历时,张银炎言辞中带有理工男特有的严密逻辑。
张银炎出生在汕尾的农村,从小身体比较弱,学习成绩也一般。小学时,他每门课只能考七八十分,“我是非常普通的小孩。汕尾地区经商文化比较浓,但我从小也没什么口才,父母觉得我以后做不了生意,加上体质较弱,所以父亲非常希望我长大能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尽管成绩一般,但父亲仍不断教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在镇上读初中后,张银炎的成绩依然普普通通,但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读书越来越刻苦,“当时的英语老师对我非常好,她让我对英语的兴趣非常浓厚,后来我参加了英语竞赛还拿了奖”。
中考时,张银炎考到当地最好的高中就读,“刚进高中时我只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学生。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我的班主任,在她鞭策下,高一的第一次大型考试我就拿了全年级第八名,那时候大家才知道,我的学习原来还是挺可以的。”
高中时,身体孱弱的张银炎遇到肠胃和失眠的问题。为此,他强迫自己不睡午觉,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中,所以晚上回去宿舍后,他几乎沾床就睡着了。不歇的努力下,张银炎的成绩有所提高,“高三时,我家里出了很大的变故,父亲为了让我能专心高考,特意从外地回来陪我,让我非常感动,更加认真地备考,最终高考考了646分,比平时发挥好很多。最后,我考上了中山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现为计算机学院)自动化专业读本科。”
“跳级”读博
狠拼科研提前一年顺利毕业
“实话实说,我在科研上入门,其实是在大一的一次机缘巧合。”张银炎告诉记者,大一下学期他上了一门课“数值计算方法”。任课老师在课程结束后给同学们留了一道编程题,并表示如果有同学能把这道解出来,在暑假时就可以联系他,加入其课题组参与研究。
张银炎最后解决开了这道题,从而进入这位老师的课题组,真正开始接触科研,“在课题组我发现了很多以前从来不知道的事。老师告诉我,本科毕业如果成绩优异,可以直接申请去香港读博。当时我有顾虑,我家境不是特别好,但老师告诉我,在香港读博士大部分都有全额资助,我觉得这挺好;而后来我在老师那里做科研也算是做出了一些成果,所以本科毕业后我就直接申请去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从此,我也笃定了未来的志向:我一定要在科研这条路上不断前进。”
张银炎告诉记者,因为本科阶段他的绩点不是很好,尽管他当时申请的是博士,但最后是批下来的其实是学术型的研究生,“第一年我是有资金支持的,如果我能够顺利转成博士,那资金就会支持到我博士毕业。但如果第一学年结束我还不能转成博士,第二年我就要自己出钱读,这又意味着一大笔学费开支。”
这时,又是父亲给了张银炎非常大的鼓励,“他就和我说,最差的情况可以把家里的地卖了,绝对够我读完博士。家里人对我非常支持,包括我的爱人。”
2016年,张银炎负笈香港。他告诉记者:“香港理工大学的导师在我没去读之前就跟我讲,跟他读博不是一般的辛苦,要我做好心理准备。但我说,我不仅做好了心理准备,我还做好了3年博士毕业的计划。博士的正常学制4年,我想要提前毕业的。因为广州还有人等着我。”
在爱情和亲情的驱使下,张银炎在香港做科研非常拼,“我每天早上9点到实验室,一直在做科研,中午吃个饭就接着干活,一直干到晚上9点回去。我当时一年假期加起来不超过10天。因为我读博士比较努力,出的成果也较多,最终我实现了当初在导师面前的‘豪言’,他批准我提前一年毕业。”
科研成果优异
连续入选“全球前2%”榜单
2019年底,张银炎在香港理工大学做了3个月的博士后,随后被暨南大学引进,通过“绿色通道”拿到正高身份,进入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网络空间安全系工作。
之所以能一路跃升,主要源于张银炎过硬的科研成绩:他主要从事多智能体系统控制与安全、动态神经网络、智能控制等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广东省基金面上项目、琶洲实验室优秀青年学者项目等5个项目,参与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并在多本国际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他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去中心化多赢者通吃模型”,突破了自1988年后三十余年间多赢者通吃模型伸缩性差、鲁棒性弱、隐私泄露风险大的多重瓶颈。此外,张银炎还担任人工智能领域SCI期刊《Neural Processing Letters》的副主编以及美国数学会期刊《数学评论》的评论员。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和2021年,张银炎连续两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评选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该榜单主要的评价依据是学者最近几年的论文引用量。“能上榜单的人,说明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对我确实有激励作用,起码在全球这么大的科研圈子里面,我还能算得上一分子。”张银炎告诉记者。
谈及来广州继续科研事业,张银炎表示:“我从读本科就来到广州,毕业后回来工作也是因为我很爱这座城市,它真的很包容,教育、医疗资源非常强,另外我太太现在也在广州上班。”张银炎告诉记者,他这学期有4门课,每周除了上课和备课,他把大量时间都用来做科研。“对大学老师来讲,重要的事情就两点:第一是立德树人,要把学生培养好;第二要把科研工作做好。至于其他都是虚名了。”
研究有望应用于物联网
“未来盼培养更多科技人才”
张银炎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去中心化多赢者通吃模型,他向记者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有4个人坐在这里,要找出其中哪两个最有钱,一般的做法是由一个人集中统计并排序,就知道结果了。这种排序在数学中的描述就是‘多赢者通吃’问题。而我的课题研究是去中心化的多赢者通吃模型,就是说,不需要告诉周围的人自己有多少钱,而是通过信息交互,最终每个人都能得知自己是不是在场最有钱的人。”
张银炎表示:“这套理论的优势在于,我们只需要做局部通信,不需要一个人要跟所有人沟通,就可以应用到大规模的统计环境中,比如物联网中的传感器网络,通常由上百万个节点组成。哪个节点温度高了,出故障了,依靠节点之间的局部通信就可以报警,让工作人员去检查。这种模型的鲁棒性非常好。在以往,中心收集所有数据的节点一旦被网络攻击或者出现物理故障,所有数据收集就都中断了,而现在,没了一个节点,其他节点依然可以通过局部通信、协作去做决策。”
张银炎还举例,该模型可以应用在现代化通信中:“如今的通信通常会使用大量无人机,如果完全依靠地面跟无人机发消息,这种管理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一旦去中心化后,比如50架无人机从基地飞出去,这些无人机就会自主决定任务分配,完成任务后再飞回来。我们设计的模型其实可以服务于这样的应用。”
张银炎说,目前他们的研究正在攻克两个难点,“首先是我们在实验时需要迭代几百次才能得到准确结果,对于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应用场景来讲,延时的问题仍有待改善。我们希望,未来只要50次迭代甚至10次迭代,就能收敛出正确的解;第二是我们想将这个模型与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结合起来,模型收发数据的过程中,存在数据篡改攻击或遭遇网络攻击被劫持等情况,我们希望能快速检测和抵挡这类攻击。”
张银炎坦言,自己最崇拜的科学家是钱学森,“钱学森非常爱国,为了国家无私奉献,并且开创了工程控制论,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我相对而言是比较有毅力的人,我希望未来能够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人才,为国家科技创新、地方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