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沮丧的可能是搜索队在检测到生命迹象之后,尽管已经在用最快的时间去救援,但是依然赶不上生命逝去的速度,第一个生命点消失了,第二个生命点也消失了。”广东蓝天救援队驰援土耳其灾区“第一梯队”的队员王涛,红着眼睛向记者讲述着此次地震救援最难忘的时刻。
他回忆说,信号中两个生命点已经消失,但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都没有离开,此前一直不停清理作业面的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还是希望能看到一个结果,给遇难者,也给自己一个交代。”四五个小时之后,当遇难者遗体埋压物被挖开时,看到其中一处是一个人,另一处是一家四口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果出发再早一点,如果能够早一点到阿德亚曼,如果……”同行年轻的队友在各种“如果”中自责不已。
经历了多次灾害救援的王涛知道,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力之所能为真的很单薄,“但面对的是生命,怎样都值得!”
“衣服上沾的都是遇难者身上渗出的液体,现在干了,要用消毒水浸泡一下再洗。”身处土耳其的王涛拍了张照片发给记者,随后发来的第二张照片中,衣服已经放进一个盛满了水的盆里,丝丝淡粉色浸透而出。“这是泡出来的血水。”
王涛是今年年初驰援土耳其的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的一员。地震发生后,中国蓝天救援队第一时间响应,召集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兵猛将”前往。王涛作为广东蓝天救援队队员,与“小马”“悟空”一起,开始了近十天的跨国救援。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已经在广州安家落户的热血汉子如今的一切都源于十年前与广州“蓝天”的偶遇。
汶川——
“那年我只有19岁”
又是一场地震。作为救援队成员,王涛已经参加过尼泊尔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多次震区救援。而关于地震最沉痛的记忆,还是2008年发生在汶川的那一场。
“那时我只有19岁。”34岁的王涛不自觉摸了摸有些后移的发际线。他的家乡在四川成都的山区,以前很穷。他曾将小时候的经历讲给老婆听,比如,冬天也只有草鞋穿,夏天只能吃到糖精水做成的冰棍,老婆瞪大眼睛觉得难以置信。
他考上了警校,毕业后选择做押钞员,“属于银行职员”。
汶川地震发生时,正在成都工作的王涛也明显感受到了,而在农村的家里,房子有了不同程度的开裂。“我当时就想去看一看地震的损失到底怎样。”
当他前往震中汶川的时候,已经是2008年的5月下旬,道路还没有通。“我是从一条小路走过去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那股死亡的气息。”所有的人都在忙碌,作业工具上缠绕着鲜艳的布条,他想起地震中逝去的生命。这一切在王涛年轻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回到成都之后,工作照旧,生活照旧,不同的是他开始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努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雅安——
“你来,我们很欢迎”
几年后,银行的押钞工作外包给了安保公司,“我打算再找工作,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有时间参与许多户外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王涛第一时间背起背包向着震区出发。“我是一个人去的,刚开始坐大巴,然后坐摩托车,到了距离宝兴县还有二三十公里的时候,连摩托车都没有了,只能步行。”路断了,但是路上看到还有特种车辆前往震区,“我就想着能不能搭个车进去,刚好就碰到了一辆前往震区抢修电力的车。”
刚一上车,王涛就发现还有几名蓝天救援队队员也要前往震区。“他们在车里吃东西补充体力。我看着他们吃也觉得有点饿了。”王涛的包里还有一些干粮和水,但是他想省下来留给灾区的人。
“你们能给我一个馒头吗?”于是,他得到了一个馒头。
“能再给我一包榨菜吗?”他又得到了一包榨菜。
一路无话。抵达震区,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而王涛作为第一个到达震区的志愿者,却没有了方向。“我当时就站在宝兴县的一个篮球场那里,不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十分迷茫。”他就跑去找到蓝天救援队,“毕竟有一个馒头的缘分嘛”。他自我推销“能吃苦、有体力”,“我就一直在那里‘献殷勤’,说自己什么都能做,身体素质也很棒。”终于,有个队员说,小伙子,你去帮我们搭帐篷吧。
“好!”搭完避难帐篷,他又跑前跑后搬运物资,由于主动、勤快,他很快和大家融为一体。就这样他跟着蓝天救援队一直在搜寻幸存者。当时就找到一位82岁的老人,地震时摔了一跤,磕断三根肋骨,最后成功转运到山下。
分别时,队员们发出邀请,“你很能干,如果有兴趣、想干更多的事,可以到‘蓝天’来。”
回到成都后王涛下定了决心,“联系了当时在震区认识的蓝天救援队队友,说我想来广州。他说,你来,很欢迎”。就因为这一句,王涛买了一张火车票就来到了广州。
广州——
我的代号“王小二”
“来到广州之后,我身上没钱,还是队友带我去塘下租了房子,帮我交了押金。”王涛说,“他们看到我带的衣服很少,有个身高体形和我差不多的队友给了我一些衣服。另一个队友在中山大学读博士后,还带着我在中大玩了两天。”由于有过一起救灾的经历,几个队员联名举荐他加入了广州蓝天救援队。“我是广州蓝天救援队第三期的队员。”
在队里,大家习惯称呼彼此的“代号”,有的叫“737”,有的叫“虎行”,还有的叫“三星锅”“大块”等。这是对原有身份的一种“忽略”,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学历,但在“平等友爱”的气氛中相处融洽。
王涛的代号是“王小二”,“我第一次和蓝天救援队结缘就是在雅安地震的现场,那时我就像个‘店小二’一样干着打杂的活儿,所以,我就给自己起了一个叫‘小二’的代号。”叫着叫着,就把姓氏也加了进去,变成了“王小二”。
在队友推荐下,王涛来到一家户外公司工作,很快就被公司派往云南开拓市场,“我又从广州蓝天救援队转到了云南蓝天救援队,总想着也要干点事情。”
两三年之后,王涛调回了广州。彼时,正值蓝天救援队进一步扩大队伍,“我也跟着加入了广东蓝天救援队。”
遇见广州是我的幸运
十年来,参与“蓝天”救援行动几乎贯穿了王涛的生活主线,“国内如云南鲁甸地震、香格里拉地震、四川九寨沟地震、河南洪水、湖北沉船,国外如尼泊尔地震、缅甸洪水这些救援活动我都参与了”。伴随着与“蓝天”的缘分,广州这座城市也成了王涛的家,他在这里成家立业。
王涛说,他在广州交到了很多真心的朋友,“无论你是企业老总还是普通小工,在救援现场大家做的事情都是一样的。”每一次,大伙儿都是一起掏腰包,掏同样的钱做同样的事。队友们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在现场“能够把后背交给对方的那种朋友”。
“我很喜欢广州,最喜欢它的包容。”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相聚,在这里圆梦。王涛笑着说,刚来广州时,有一点他很不理解,广州的朋友几乎都不会轻易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大家会说改天我们去喝茶,去吃饭、去哪里玩。在四川就不是这样。”后来他发现,如果广州人邀请你去他家做客,就意味着他已经真正认可你了,会特别用心地对待你。
王涛感谢命运让他遇到了广州蓝天救援队,“人生的轨迹很难说,就像是蝴蝶效应一样,可能稍稍扇动翅膀,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来说,能够遇到“蓝天”、遇到广州是一种幸运。
栏目主持:王晓云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
人物档案17
王涛,34岁,四川成都人。2013年孤身前往雅安地震灾区救援时认识了广州蓝天救援队队员,在其感召下来到广州,加入蓝天救援队,并因此长留广州。前些日子随广东蓝天救援队“第一梯队”驰援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