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夏天热到可以穿短袖,去年北美地区冬季出现史无前例的酷寒……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全球极端天气引起广泛关注。2023年1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春在研究员受邀担任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CLIVAR)”新设立的“全球海洋中的海洋热浪”研究计划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王春在是海洋气候研究方面的权威专家,这些年他一直在进行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相互作用研究。
近日,本报专访了王春在研究员。他表示,海洋热浪对全球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过去50年北半球夏季长度增加了约20天,这也导致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当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时,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将平均每50年内发生39.2次。未来,北半球夏季或将持续“烧烤”模式。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欢欢(除署名外)
北极冰川持续融化
极寒天气发生率大增 部分太平洋沿岸城市未来或“泡水”
如今北极夏季最高温度已经突破了30℃,北极熊以及海豹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果北极温度继续升高,将来这些生物可能面临着灭绝的风险。王春在说:“像距离北极较近的格陵兰岛,当地渔业和当地人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以前人们可以坐着狗拉雪橇在冰面上行走,但现在冰面太薄,再走就太危险了;以前格陵兰岛的海水中有很多鱼,但随着气候变暖,鱼都得变很少了。”
王春在进一步解释,如今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极端天气都和北极变暖放大效应有关。“北极变暖、海冰融化已经给全球生态带来影响,海冰对太阳光的反射率很高,部分海冰融化后,这个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更大了,会让气温进一步升高,导致更多的海冰融化,如此恶性循环,会使北极的变暖趋势更明显,这就是北极放大效应。”
酷热与极寒是完全相反的气候事件,为何都由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王春在解释,在中高纬度存在一个西风急流,是一个很长的西风带。当全球变暖之后,北极气温升高很快,南北温度梯度减弱,西风带不再平坦,变成有波动性了,北极的冷空气就可以南下,产生了寒潮。“所以,全球气温升高后,极端寒潮发生的概率会比之前增加,而不是说全球变暖后冬天就不冷了。”
“不要以为北极离那么远跟我们无关。北极海冰融化加速也会影响到我国的气候,使极寒天气发生概率大大增加。”王春在说,北半球中纬度西风急流越强,南北梯度就越强。当北极偏冷时,东西向的西风急流强劲,导致北极的冷空气难以南下;而北极偏暖时,西风急流变弱,产生波动性,北极的冷空气更容易南下,影响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这样一来,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冬季,极寒事件就增多了。
谈到北极冰川融化带来的海平面上升,王春在面色严峻。“如今全球海平面以每年0.2毫米~0.5毫米的速度上升。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阻止北极冰川融化,否则三五十年后,全球部分地区都将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太平洋沿岸国家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那些海平面较低的国家和岛国。”王春在表示,若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未来一些太平洋沿岸城市有可能会被海水淹没。
海洋热浪频发
威胁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 北半球夏季或持续“烧烤”
王春在是国际上研究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权威专家。他表示,海洋热浪的发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活等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洋热浪事件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强度都表现出快速增加趋势,在本世纪末,全球大多数海域将出现全年持续性海洋热浪事件。”
王春在表示,受海洋热浪的影响,最近30年全球海洋温度都在增加,像印度洋和南海海温增加都很快。“全球大气每10年升高0.2℃,海洋温度每10年增加0.1℃。至于原因,现在还不明确。”1990年以来,北半球夏季热浪事件的频率快速增多,其中高危害型事件的数量占总热浪事件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在这些高危害型事件之中,来自中亚地区的大影响面积型事件和长持续时间大影响面积复合型事件的发生频率占北半球总热浪事件发生频率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这主要归因于温室气体外强迫的影响,而自然外强迫和气溶胶外强迫的影响远小于温室气体外强迫。”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30年来,海洋热浪给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威胁,海洋热浪与全球几次大规模珊瑚礁白化事件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1982年~2021年期间全球珊瑚礁区域海洋热浪快速增加,年均总天数趋势为10.3天/10年;海洋冷浪快速减少,年均总天数趋势为-9.9天/10年,都快于全球同期平均值。
海洋热浪同样也给我国海洋生态带来威胁。全球暖水珊瑚礁主要分布在30°S-30°N的热带和亚热带浅海海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8℃,超出该范围可能导致珊瑚体内的虫黄藻逸出、珊瑚礁白化。“以南海为例,南海珊瑚礁白化就跟全球热浪增加有直接关系,为了避免未来发生更多珊瑚礁白化事件,必须将海温增加控制在1.5℃内。”
如果说海洋热浪大家感觉不明显,大气热浪大家就感受深刻了。“去年北半球入夏以来,像我国和美国、欧洲境内都出现了罕见热浪,持续高温让很多老百姓知道了热射病这种严重中暑可致死的疾病。”王春在介绍,人类活动已经导致全球大部分区域夏季的平均气温显著升高,过去50年北半球夏季长度增加了约20天,这也导致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而当未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时,北半球极端高温事件将平均每50年内发生39.2次。“如果不采取减排措施,未来北半球的夏季将持续‘烧烤’模式。”他说。
那今年夏季我国部分地区会不会再迎来“烧烤”模式?王春在表示,从目前西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来看,很有可能。
三大洋海温升高
或导致汛期更长降水强度更大
2020年6月我国长江流域的降水破了1979年以来的纪录。研究表明,三个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温变化对那次破纪录的强降水具有协同影响,其中大西洋起主导作用。
距我国万里之外的大西洋怎么会影响到长江流域的降水?王春在说:“北大西洋西部通过大西洋诱导的横跨欧洲的大气波列活动,改变了华北上空的涡度,在那次破纪录的降水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前一个冬季,印度洋海温异常(与太平洋厄尔尼诺相关)影响了南海的涡度,为长江流域降水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王春在说,2020年5月西北大西洋的海温异常是我国长江流域降水的一个很好的预测因子,为长江流域降水的预报提供了新思路。
不仅如此,南方地区经常出现的持续强降雨也和海温变化有关。王春在表示,南海夏季风的提前爆发也是南方地区对流性强降水将显著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季风的爆发比以前提前了,原因就是西太平洋海温比平常升高。而随着西太平洋海温升高成为常态,在夏季出现强降雨的概率也会增加,这会使汛期持续时间更长,并且造成持续大面积降水,给城市防涝和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王春在说。
除了西太平洋外,印度洋海温上升也会给我国带来强降水。“但因为现在全球海温监测数据不完善,海水下2000米的数据基本上无法监测,并且对全球海温的监测也基本停留在某个点上,没有形成网状,海洋数据基本上是月报,所以对于西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如何影响我国降水,如何预测现在还是一个难题。” 王春在说。
台风路径逐渐“北漂”
华南地区台风减少 但要提防强台风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该区域较常受到南海热带气旋(台风)的影响。王春在研究发现,近十多年来(2006~2018),南海热带气旋处在高强度时期。
据统计,从1949年到2022年8月为止,共有166个台风直接登陆广东沿海,平均每年有2到3个。台风的行进路线一直受到副热带高压的牵引,而在台风多发的7~9月,副热带高压基本上都处在我国华南北边位置,而台风往往顺着副热带高压的南侧前进,就很容易被带到华南地区。而广东海岸线长,也容易遭遇台风。
不过,随着全球海温的升高,台风的路径开始北移。“台风‘北漂’,登陆广东的台风就会相对少了,但像山东、上海等地的台风可能就会多起来。” 王春在介绍,“大气中的引导气流决定了台风的走向,全球变暖导致海温变化后,也导致引导气流发生变化,台风更多会往北走,而不是往西南方向走,所以这几年大家能感觉到广东台风数量比以前少了,因为台风生成地点北移了。”
不过王春在也提醒,全球变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会引起严重的风暴潮,使台风危害增加。风暴潮是由风暴引起的水位异常上升,水深可在短短几分钟内从几厘米上升到数米。他介绍,海水升温会为热带气旋提供更多的能量。据全球热带气旋观测资料显示,19世纪中叶以来,热带气旋的总数没有变少,但部分热带气旋却在变强,所引起的降雨量也在增加;而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报告,全球强热带气旋的比例和最强热带气旋的最强风力,将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而增加。“在全球变暖2℃的情况下,台风可能要么不来,来了强度可能更大。”
王春在表示,从最近10年的数据来看,登陆广东台风的总数量在减少,每年大概会减少1~2个,但强台风发生的概率在增加。“从全球范围看,全球台风的强度也在增加,但全球每年发生的台风数量在减少,目前全球台风数量大约是每年80~90个。”
这些年王春在还留意到一个新现象,就是广州的回南天比往年少了,在他看来,这也跟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海温升高有关系。目前他和团队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人物简介
王春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帅才,教育部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
他主要从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气候变化、海洋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海洋灾害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Nature》《Nature Climate Chang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80多篇,是在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海洋中的海洋热浪”研究计划委员会任职的唯一华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