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收到推销电话?莫名其妙被拉入炒股购物群?经历“大数据杀熟”?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将注意力放在商品本身,殊不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面临被泄露的危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取得或处理个人信息,必须在个人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取得个人同意,并且以显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完整地向个人告知处理者信息、处理方式、期限等详细内容。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根据经办的案件,总结出消费者要警惕的一些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严厉打击侵害个人信息安全的各类犯罪,积极稳妥开展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加强与行政机关的协作配合,推动形成公民个人信息司法保护和行政监管的强大合力,以检察力量为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火墙”。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斌 通讯员番检宣
警惕一:行业“内鬼”利用职务便利倒卖个人信息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商家内鬼将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非法倒卖获利,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番禺区某通讯公司几名开卡配送员在为客户上门实名开卡期间,将获取的客户手机号码及开卡验证码,转发到有关微信群出售牟利,上述信息被用于注册京东、淘宝、抖音、苏宁、美团等账户。番禺区检察院对上述行为人依法提起公诉,番禺区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犯罪嫌疑人有期徒刑六个月到十个月不等,并处罚金。
警惕二:人脸识别系统非法采集人体生物学信息
房地产行业中,通过无感拍摄识别客户身份从而作为佣金分配依据的做法已成为业内常态,但大多数房地产销售商并未明确告知客户或取得客户同意。
番禺区检察院对区内某知名楼盘售楼中心通过人脸识别系统非法采集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联合区相关职能部门,推动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售房部、中介机构对涉及人体生物学特征采集识别设施的规范使用。
警惕三:APP、公众号超范围采集个人信息
用户在下载或关注某些APP或公众号时,必须授权对方获取信息才可以正常使用,但授权协议却陷阱重重,一旦点击“同意”,此类APP或公众号将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
番禺区某房产公司售楼中心要求前往看房的消费者必须先在公众号上注册登记。在登记时,消费者大多来不及仔细阅读《用户协议》而匆匆“同意”授权,该公众号随即大量收集与经营事项无关的人脸数据和行为数据,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番禺区检察院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行政机关要求该公司不得强迫消费者注册该公众号,同时下架《用户协议》,并出具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整改承诺。
警惕四:老年人养生陷阱套取个人信息
无良商家利用老人家信息不对称及贪小便宜的心理,通过保健品“1元购”、赠送礼品免费体验、免费养生讲座等方式套取老年人信息,再将信息倒卖或向其精准推送高价养生用品、虚假投资等广告,进而实施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宗养老诈骗案件中,犯罪集团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老年人个人信息,并向该老年人群体推广非处方药品及虚假宣传的中药处方,侵害老年人利益。番禺区检察院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全力打好“刑事+公益诉讼”组合拳,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人的刑事、民事及行政责任,为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营造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