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绿色发展”屡屡成为关键词。3月4日,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这也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首次增加新的界别。仅一天后,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入今年的工作重点。
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循环经济……都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我们惊喜地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24%、50%以上,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国家能源结构也不断优化。绿色发展不断谱写出新篇章。
生态环境保护上,我们该如何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上,我们该怎样利用新能源带来的机遇?在广州,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本期“云桌会”,我们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为推动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出谋划策、汇智聚力。
汇智聚力
加快国家植物园体系构建
主持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三位人大代表都非常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那么各位认为我们还应在哪些方面更进一步,更高质量地完成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目标任务?
任海:目前我国约有200个植物园,位居全球第二,已迁地保护中国本土植物的60%,占全球迁地保护植物物种的22%。
我希望能够加快国家植物园体系的构建,提升植物保护的总体水平,促进国家植物园整体水平提升。不同隶属关系的植物园根据其主体业务的不同,提出重点保护植物类群,并制定行业标准,形成各有侧重、凸显特色的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体系,促进我国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我也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专项大力支持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包括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在对植物园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设立国家层面专项支持的同时,也通过相应政策的制定,发动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全面共建国家植物园体系,从而带动全国植物园发展。
董明珠:我希望能够推动绿色环保塑料(PCR)循环再利用。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产生废塑料约7700万吨,其中回收量约为205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率为26.7%, 约有近21%的废塑料被焚烧,近52%的废塑料被填埋或遗弃。绿色环保塑料的回收标准和认证体系不完善,缺乏塑料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尤其绿色环保塑料循环再利用与深加工环节,存在行业标准缺失,制约行业的规范发展。
所以,我建议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环保塑料应用比例;建立绿色环保塑料的循环再利用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议政府加大绿色环保宣传,鼓励各行业推动绿色环保塑料循环再利用。
苏荣欢: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着力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环保行为。
针对垃圾分类工作需大量资金投入,我认为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优先完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链条必要设施。
此外,国家邮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快递量为1105.8亿件,业务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粗略测算仅快递包装垃圾一项一年至少产生的纸箱纸盒超900万吨、塑料包装约180万吨。所以完善互联网产业商品包装标准,减少过度包装,也能正确引导群众从源头控制快递、商品包装对垃圾源头减量。
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主持人:产业要发展离不开电力,但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也存在绿色低碳转型时间紧迫等问题。两位可否结合自身工作,谈一谈对进一步推动电力行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孟振平:我认为,要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牢牢把握电网在促进能源资源畅通循环、牵引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枢纽平台作用,全力服务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及早实现“双碳”目标,积极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例如,以数字化手段破解新能源功率预测难题、保障新能源应发尽发,有力拓展了清洁能源消纳空间。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建成清洁能源消纳比重最高的世界级湾区电网,清洁能源装机占比65%,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9%,清洁能源消纳水平稳步提升。
钟铮:在“双碳”目标、新能源建设高速发展等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拥有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机遇。按照我国“十四五”能源规划的目标,2025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30亿千瓦,灵活调节电源建设将达到7.2亿千瓦(占比24%)。目前全国灵活调节容量只有0.5亿千瓦左右,距离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相对于抽水蓄能,新型储能调节性能优良,建设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因此世界各国对此都非常重视。
我认为,应该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在5年时间内,新型储能的容量电费享受与抽水蓄能同样政策,基本保证新型储能投资不亏本。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依靠市场手段建立储能较为稳定的盈利模式。
此外,还应该出台金融支持和财税减免政策,激励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统筹锂资源开发等建议,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
支持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
主持人: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和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背景下,有哪些新能源值得被委以重任?
杨长利:大力发展核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落实“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提供电力外,核能在清洁供暖供热、海水淡化、制氢等非电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前景。国外已有69台在运核电机组开展了核能综合利用,累积了约750堆年的运营经验。俄罗斯、瑞士等8个国家利用核能进行区域供暖,瑞士贝兹瑙核电厂已为附近居民提供了30多年的供暖服务。2022年11月1日,中广核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覆盖大连市红沿河镇,惠及当地近两万居民。此外,山东海阳核电站和浙江秦山核电站在保障安全发电的同时,也开展了核能供暖示范。三个项目累计供暖面积590万平方米,每年减少标煤消耗1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8万吨。后续如大规模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阮阳越: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低碳零碳技术路线,有效地解决了电动汽车充电难、续航短等弊端,将有力助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目前,我国氢能交通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较慢,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化、规模化经济利用。
2022年全国加氢站建设保持了较快的速度,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和车用高纯氢气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这也导致大部分已建成加氢站尚未形成良性的商业模式。
我认为国家应该明确支持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支持加油站依法依规开展加氢站、充电站、换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满足多元化补能需求。同时,规范加氢站建设和管理优化流程、加快氢能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区域氢气管网的建设,快速提升氢能交通产业规模,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广州实践
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实近几年,广州不断在氢能源上下功夫。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广州在氢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随着《广州市氢能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21—2030年)》《中共广州市委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先后出台,广州市正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加速布局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通过搭建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沟通渠道,大力推动综合智慧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在广州崛起:以黄埔区为代表的氢能产业呈现持续发展良好态势,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的上游设备层面、中游技术配置层面和下游销售应用层面也已具有明显优势。
今天,我们也特地邀请了两位扎根广州新能源产业的场外嘉宾,共同探讨绿色发展的广州实践之路如何行之愈笃。
陈勇: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加快了推进能源革命的进程,从国家到省市已出台相关政策,围绕绿色低碳目标,在绿电使用、节能降耗、碳管理、数字技术等方面加大力度。综合智慧能源是以数字化、智慧化能源生产、储存、供应、消费和服务等为主线,追求横向“电、热、冷、气、水、氢”等多品种能源协同供应,实现纵向“源-网-荷-储-用”等环节之间互动优化,构建“物联网”与“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无缝衔接的能源网络,面向终端用户提供能源一体化服务的产业。这种新型能源服务方式从概念进一步走向产业化,在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扩展企业盈利和空间,提升社会整体能源效率,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现在氢能、综合智慧能源等新能源的发展如火如荼,全国各个城市都在开展相关工作。有热度当然是好事,但我们一定要防止低水平的热闹,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发展规划和路线。
周水良:作为广州市第一大供热集团、第二大能源国企,我们在综合能源发展方面起步较早,2015年即组建综合能源公司,在知识城北起步区投资建设了集分布式能源站、屋顶光伏、场内小型风机、集中供热等为一体的综合能源站。该项目不仅解决了企业自建小锅炉带来的各种安全、环保问题,也取得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降低CO2排放量25%、减少NOx排放15%等良好效果。2018年,我们开始探索在工商业集聚区开展以集中供冷为主的综合能源项目,目前与广州发展集团合资建设的广州金融城综合能源站项目已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广州市综合能源的示范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按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加快布局能源项目,助力广州市能源高质量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徐雯雯、许晓芳、张姝泓、王纳、张翔宇 通讯员穗发宣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杨耀烨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杨耀烨、罗知锋、栾晓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