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建言湾区建设

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王荣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主席、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 蔡冠深
全国人大代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主任 李魁文
全国人大代表,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楚源
澳区全国人大代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会长 吴小丽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陈倩雯
澳区全国政协委员 陈明金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港专)校长 陈卓禧
场外嘉宾 BE建筑设计事务所香港公司执行董事及合伙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贾倍思
场外嘉宾 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 苏萌
主持人:申卉
扫码观看实践图景
扫码走近云桌会

  粤港澳大湾区

  一句“我是大湾区人”,凝聚起来自大湾区代表委员们的家国情怀,也展现出各方对粤港澳三地如何携手同行、深化合作的共同关注。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回顾过去五年成绩时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防控疫情、保持稳定。

  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到2018年将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到2022年“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今年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

  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怎么建?如何进一步推动三地互联互通、要素流动,在新阶段更高水平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本期粤港澳大湾区云桌会,由广州日报、香港大公文汇传媒和澳门日报组成的全国两会联合报道组,采访了众多代表委员和场外嘉宾,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为大湾区发展提供真知灼见。

  汇智聚力

  大湾区未来将实现一体化发展

  主持人:今年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7年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各位代表委员怎么看?将如何履职尽责,推动大湾区建设,让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蔡冠深: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首要便是参与大湾区建设,而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则是一体化。融合第一步是把交通网络全面对接,共同推动口岸通关智慧化和便利化,带动“一河两岸”经济发展。我建议,要启动香港北部都会区与深圳口岸经济带的联动发展。除交通配套外,港深两地还可以成立一个共同协同规划委员会,共同商讨如何开展城市功能的升级、改造和对接。

  吴小丽:作为一名来自澳门的全国人大代表,我认为报告中提到的“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我带来了8份建议,全部都与澳门民生息息相关,包括养老、托幼、琴澳合作、社区治理等,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建议切实解决澳门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澳门居民走入湾区内地城市。为此,我提出“数字赋能社区治理与发展”“促进澳门社团到内地开展工作”“加强内地惠澳政策在澳门的宣传推广”等建议,希望澳门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李魁文:目前,内地与港澳已经全面恢复通关,人员流通需求大增,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将全力保障口岸通关顺畅,优化自港澳出入境旅客健康申报的填报和实际验放工作。未来,在现有微信旅客健康申报小程序的基础上,海关总署还将为广大进出境旅客提供多种便捷的互联网健康申报服务渠道。结合不同类型旅检口岸的特点和实际,做好复开增流准备。积极配合推进“港/澳车北上”政策有效实施。其中“澳车北上”已于今年1月1日实现通车。同时,我们积极配合有关单位推进“港车北上”落地前各项准备,力争将好事办好,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港澳经济社会长期繁荣稳定做出海关应有贡献。

  加速大湾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主持人:在新阶段更要高水平谋划推进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如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当前还需解决哪些瓶颈?

  王荣:粤港澳大湾区在人口基数、经济体量、成长潜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但当前在内外市场双循环畅通、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有待加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对下好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先手棋”和新发展格局下湾区市场一体化的“一盘棋”具有重要意义。我建议,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科学处理好统一大市场与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推动跨境贸易畅通流动,加速大湾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比如,建立更加全面及现代化的湾区市场自由贸易协议,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通湾区双循环的关键堵点,降低港澳服务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

  蔡冠深:过去三年来,粤港澳三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开放大平台、拓展经贸大网络、培育湾区大市场,湾区国际贸易总额超14万亿元,居全球各湾区之首。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建议以珠三角与香港金融规则对接为突破口,以金融市场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改革。依托香港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与监管制度,制定更便捷的服务贸易资金支付与转移制度,最大限度便利服务贸易企业开展跨境服务。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大湾区要加快由“两头在外”转向“一头在内,一头在外”,即以一个整体形态对内和对外。因此,需要大力推动大湾区内外贸监管体制、规则、标准等制度衔接,实现同标同质的标准和规格整合。

  陈卓禧:我关注如何通过香港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大湾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在本科层面,虽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内地高中生申请来港升学,但只有几千人能考进香港的资助大学或者民办院校的本科课程。所以,我们提出了大湾区联合培养人才计划的提案,建议在人才领域推出新政策,在不触及现行安排下,每年新增5000个本科名额,专门吸收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优秀高中生来港升学。

  第一批新增5000个粤港澳大湾区本科名额,建议由公办大学和民办院校共同以竞争及配额方式摊分。我们务求做到院校和学生对接、专业和能力对接、能量和名额对接,从而培养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此外,我认为还可开放职业教育,加强粤港应用教育院校的伙伴合作,进行院校对接、学科(专业)对接和实习实训对接。

  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大湾区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主持人: 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针对这一领域,请相关的代表委员来谈谈。

  李楚源: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企业是产业主体,也是创新主体,推动大湾区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可以抓住“链主”企业这个发展的牛鼻子。我认为要加强顶层设计,尽快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医药健康产业链长制发展规划,发挥链长统筹协调促进作用以及链主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支持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创投基金共建产学研医投紧密结合的创新联合体。

  我从产业方面来谈谈,以广药自身说明大湾区中医药产业如何协同发展。2019年,广药集团在澳门成立了国际总部,后在澳门青洲工业园内建设了广药国际澳门制药厂,并于去年取得了澳门中药法实施以来首个中药制造准照、首个药品批文和首个中药制造GMP证书,为澳门中药制造树立新标准,也为国内中成药在澳门注册上市探索新路径,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随着全面恢复通关,我们要进一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要素便捷流动、高效融合,加快推动粤港澳中药产品注册互认互通,加强相关研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争三地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

  陈明金:在健康产业方面,澳门发展大健康产业,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需要依托大湾区现有的产业集群资源,找准切入点,力求能达到“1+1>2”的产业优势。聚焦内地,已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等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在这些产业集聚区,拥有一批头部企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园区布局上具有一定规模并达到一定的产业总产值,具有创新研究技术转型的实力。澳门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可凭借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中粤澳中医药产业园区的优势,找准自身的切入点,才能借强大的产业集群助本地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在教育方面,前来澳门高校报读的内地学生屡创新高,但目前澳门各大高校的发展都面临校区教学面积不足的问题,希望尽快在横琴兴建澳门高校新校区。

  全力提升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带动示范作用

  主持人:刚才的讨论中,有几个高频词,分别是横琴、前海、南沙。如今,这三大粤港澳合作重大平台已成为推动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三大平台推动制度型开放、重大合作项目、集聚高端能力等方面,有何建议?

  王荣: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型开放水平较高,三地应利用合作区试点优势,打造国际贸易新范式。高效利用湾区要素和市场资源,将横琴、前海、南沙和香港北部都会区打造成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区。引进港澳专业服务人才、研发人才,通过项目联合招商、平台共建共享等方式,将境外企业“引进来”,帮助企业搭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心和产业链孵化基地。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走出去”,开通跨境贸易绿色通道,为其拓展国际市场提供资金、渠道与政策支持。

  蔡冠深:应该全力提升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带动示范作用。可以依托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合作基础,放宽各类投资者在区内开展投资贸易的准入限制和标准;依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封关运作的有利条件,对标澳门实行以“零关税”为特质的货物贸易和以“既准入又准营”为特征的服务贸易制度,发挥好这些高水平平台作用,力争突破。

  李魁文: 2022年以来,海关总署出台了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16条措施。广东分署和广州海关落实海关总署要求细化为48条措施,支持南沙25个重点项目建设。下一步,海关将不断优化监管服务,支持南沙强化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促进口岸物流提速,深化拓展“湾区一港通”,支持中欧班列做大规模;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国际分拨中心、国际冷链中心、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飞机保税租赁、保税油直供业务发展,促进特色产业在南沙集聚。

  吴小丽:“琴澳合作”是澳门关注的重要议题,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设为澳门企业和居民带来新的期待。结合琴澳居民跨境生活、琴澳产业发展等实际状况,未来横琴可以进一步完善软硬件助力澳门四大产业发展,通过横琴创新的制度和设施带动澳门经济转型。希望政府也可以考虑优化横琴口岸对携带物资入境的管理措施,便利澳门居民往来琴澳。

  陈倩雯:目前,横琴、前海、南沙以及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一批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正在积极建设,建议深化粤港澳产业合作,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政策,形成互补互动的产业链条。从短期来看,粤港澳三地需要守住各自优势产业,寻求产业的结合、分工,创造新兴的经济业态。从长期来看,实现产业的动态调整,逐渐实现向高端制造业、高新科技产业、高端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湾区实践

  持续推进深度联通

  “活力湾区”故事多

  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体制机制“软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产业发展“链联通”,再到湾区人民“心联通”……近年来,广东携手港澳持续推进深度联通,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成长为一个充满生机的“活力湾区”。

  规则衔接深入推进,在广州,已有序落实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出台57项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越来越多港澳专业人士来到广州就业创业。2020年,广州南沙启动明珠湾横沥岛尖“小建筑·大师作”设计咨询工作试点项目,在广州市规划设计院引荐下,BE建筑设计事务所香港公司执行董事及合伙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贾倍思参与南沙的规划与建设。《南沙方案》提出,推进建筑师负责制和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试点,允许取得建筑及相关工程咨询等香港相应资质的企业和专业人士经备案后直接提供服务,这不仅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筑师、建筑机构进行经验沟通,也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建筑师走出去,设计出更多国际化的建筑。

  科研领域,湾区的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同样蹄疾步稳。广州向港澳有序开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超过200个港澳及海外科研团队使用“天河二号”超算服务开展科研,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将超级算力直通香港的网络专线……长期从事天文物理研究的香港大学太空研究实验室执行主任苏萌就紧密联动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学术界以及产业界,共同为打破太空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而努力。这一次,我们邀请了这两位嘉宾,分享他们亲身参与、亲身见证的湾区融合发展实践。

  贾倍思:我参与了南沙横沥岛尖复合型服务设施(外江堤岸驿站ABD)项目,我和团队将驿站这类公共区域嵌入城市景观中,实现建筑设计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强化了建筑的开放性与地域性。在项目开展中,我和内地的建筑师交流与沟通非常愉快,也感受到了南沙对创新性设计理念、国际化都市打造的渴望,所以在这次驿站项目的设计中,我的设计理念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我希望可以有更多深度参与南沙建筑设计的机会,将南沙打造成更宜居的人性化都市。粤港澳大湾区充满机遇,我也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合作。

  苏萌:我长期从事天文物理研究,在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努力之下,我国航天强国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不过,一批太空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亟待攻关。我与港大团队成员、内地航天人才携手,组建了中国第一家太空资源领域的创业企业——起源太空,致力于研制国际领先的太空望远镜,突破太空观测“卡脖子”技术。在持续创新、实施关键技术攻关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各级政府、学术界以及产业界与我们形成了相互扶持、共生共荣的紧密协作关系。我们与香港大学、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颗 “龙虾眼”大视场软X射线探测卫星已于2020年发射升空,与香港大学联合研发的香港科学一号,预计于2023年发射。未来5年,我们还将结合粤港澳地区科研机构的需求,实现科学卫星的星座组网。一个活跃、繁荣的产学研太空合作新生态,在大湾区已初具雏形。

  主持人:大湾区,大未来!随着“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建设, “1小时生活圈”就在眼前,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全力释放创新活力;越来越多有志青年开启创业之旅,同心筑梦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正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加速迈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贾政、汪万里、徐雯雯、涂端玉、张翔宇、杨朝露、陈治家

  香港大公文汇两会报道组

  澳门日报两会报道组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凯珅、栾晓森、王钰舜、莫伟浓 实习生熊毅、吕佩贤

 
     标题导航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代表委员建言湾区建设~~~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全国两会·大会堂
   第A3版:全国两会·云桌会
   第A4版:全国两会·广东实践
   第A5版:全国两会·广东实践
   第A6版:全国两会·高端访谈
   第A7版: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带话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经济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文娱·闲情
   第A14版:广东·地产
   第A15版:生活周刊·时尚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加快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