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⑤
如果说60后、70后的共同记忆里,有一抹在工业厂区生活的乡愁;那么在80后、90后的成长中,则见证着它们从火热走向平淡,又再涅槃新生。这一期“北京时间”,咱们来到首钢园,来听一首关于工业遗址复兴、城市更新的“冰与火之歌”。
20年前,798艺术区横空出世,后来在北京念暑期班的我羡慕地来打卡。不久,广州拥有了红专厂。再往后,T.I.T创意园跑出了微信这家巨头。与这三个园区相比,首钢园完全刷新了我对工业遗产的理解。自长安街一路向西越过五环,三高炉、冷却塔、高空步道、大跳台……一座座“钢铁巨人”带着强烈的冲击力撞入眼帘,我就知道自己没来错了。
这里一下子实现了我三个愿望:作为滑雪初学者,来感受谷爱凌创造历史的大跳台;作为科幻迷,来探索赛博朋克风的工业遗址如何诞生新的科幻产业传奇。更重要的是,作为广州日报的记者、作为重工业企业的第三代,想为我深爱的这座城市,寻找更多更好“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路径。
这里曾经是火光不灭的地方。从1959年投产到1970年大修,三高炉首次生产周期就有11年之久。2010年12月,炉火熄灭,从此退出了工业舞台。如何叫这段火热的记忆不至于彻底“冷却”?这个方法反而是:用冰。
冬奥结束一年多了,当亲身来到滑雪大跳台时,还是能感受到它的余温。在跳台顶回过头看,冰墩墩的身后,巍峨的冷却塔上北京冬奥标志依然鲜艳,让人回想起谷爱凌腾空时与它的完美同框。首钢大跳台,是全球唯一一个永久保留的大跳台场馆,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一座新的精神坐标。
时至今天,“冰与火之歌”仍在吟唱。炼钢时期的物料仓库,变身成为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动作捕捉、增强现实、数字人……40多家元宇宙科技概念企业,在此联袂呈现虚实共生的人类未来生活图景。用工业管廊改造而成的高空步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空中廊道,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工业遗产如何复兴?靠的是有活力的人、有活力的产业。曾经熄火的钢铁厂,在“冰与火”的碰撞中,被燃亮了新的生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