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凝结着广州人无数情思的流溪河畔、凤凰山下,耸立起一片典雅庄重的青灰色建筑群。这就是不久前落成开馆的广州国家版本馆。源头活水与文化殿堂,青山古树与长桥卧波,会同文沁阁中的上百万文化版本,筑成泱泱中华文化在岭南一方盛放的花园。
在人间烟火气,曲巷何深深的西关永庆坊,骑楼、古屋、老店、霓虹与居民们一道,伴随着荔枝湾大戏台上票友的吟唱,月亮桥前身着古装的年轻人,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人间风情画,让人沉浸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的舒适文化氛围之中。
在繁花如锦、寸土寸金的城央之地,海珠湖侧,飞檐连廊间,簇拥出一片古意盎然的园林。这是亮相不久、全国最大的广州文化馆新馆。优质产品与普惠服务,政府统筹与各方参与,如中心阁里那些变化万端的非遗精品,织就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共文化生态圈。
在一路延伸、面向未来的新城市中轴线上,广州美术馆新馆伴着“水中绽放英雄花”的堂皇意象,将在不久之后正式启幕。远山梦水与拼搏奋进,丹青妙笔与车水马龙,在这里融汇得如此和谐,让人看到文脉绵延赋予现实生活的动人力量。
广州是代有英杰志士,充盈着热血豪情的英雄城市,是近现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南石头,这曾经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辈壮烈抗争的地方,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正在酝酿。
广州是中国唯一持续2000多年从未间断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已在计划之中。
广州是三江汇流,四海通达的历史名城,是岭南文化的荟萃之地,即将开放的广州粤剧院舞台上,唱念做打的,是艺术,更是人生;白鹅潭边的“三馆合一”综合体内,有展望,也有乡愁。
广州是激情澎湃,不拘一格的“敢为天下先”之地,无数的“第一次”,记录在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公共设施内,也内化为每个人生活的自然。
建筑是城市的橱窗,而人则是城市的灵魂。正在筹划的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申遗,让我们看到如万花筒般多样的建筑风格之后,是人们对优质生活、美好空间的斑斓想象,是丰饶历史沉淀而成的丰富品味。
地标是城市的名片,而作品则是城市的底蕴。广州大剧院的千人歌剧厅拥有世界一流的声响效果,也在《醒·狮》中演绎着动人心魄的广州故事。
年初,越秀山上的镇海楼里,中国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广州博物馆,用101件文物串起一个“读懂广州”的展览。展览现场,很多观众都在问“你们的新馆什么时间建?”那座同样位于新城市中轴线上,与广州塔、美术馆相望的未来城市文化地标,已经在人们心中勾勒出难以磨灭的期待。
千秋岁月,万卷诗书。人们对文化的热望,成就了城市的文化景观,连缀成不绝的文脉,也赋予了我们共同的名字,那是广州,那是中国。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这里让更多的人爱上醒狮、传承醒狮
广东醒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 赵伟斌
一个寻常的下午,广州荔湾区永庆坊,游人熙熙攘攘,逛店、喝茶、吃点心、拍照片。我的非遗工作坊就在永庆坊非遗街区入口,门面处放置着醒目的醒狮元素,这里已经成了许多游客的心水之地。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荔湾永庆坊等地考察,对非遗的关注和重视让我们非遗传承人备受鼓舞。五年来,具有悠久历史沉淀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永庆坊,不断注入新活力、新元素、新潮流,规模几何级数壮大,还打造了全市首条非遗街区。
醒狮,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广州传承了近两千年,作为醒狮传承人,我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抓紧机遇,进驻广州非遗街区,打造“赵家狮非遗生活馆”,创意开发了深受大众喜爱的200多款醒狮文创产品,走进千家万户;运用新兴科技,建构了VR醒狮和AR醒狮小程序,拓展醒狮体验新场景,并孵化出全球首款醒狮体感机器人;利用3D技术打印狮头,推出醒狮数字藏品。
我认为,今天的醒狮正变得更年轻有活力,让更多人甚至是外国人爱上她、传承她。而永庆坊,正是放大这种文化效应的一个精彩的平台。我深信,用创新思维,一定会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包括醒狮在内的岭南优秀非遗项目,走入人心,走出世界,走向未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争创全国首家4A级景区中的文化馆
广州市文化馆馆长 董敏
多年来,广州市文化馆作为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艺术普及、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文化馆。2023年~2025年将重点实施六项计划推动新馆高质量发展——实施服务效能倍增计划,建设人民满意的新型文化馆;实施文旅深度融合行动计划,争创全国首家4A级景区中的文化馆;实施社会化参与示范计划,引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发展;实施数字化转型提升计划,培育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业态;实施规划研究先行计划,明确目标指引和发展路径;实施文化交流传播拓展计划,打造立足湾区、面向世界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
未来,新馆将打造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华南展示基地)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广州)协同创新中心,并积极配合广州国际演艺中心建设,大力促进“人文湾区”发展、文化品牌打造、国际民间演艺交流等工作。新馆以“国际一流、国内标杆、湾区核心”为发展目标,突出全民艺术普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功能,以A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将成为群众品质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岭南文化传播展示的新窗口、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地标、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新高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斯其格)
新馆的建筑、空间和展品都是艺术品
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 王平
历时十年建设期,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址这座“水中盛开的英雄花”将于今年下半年绽放。
从1957年开始,广州艺术博物院就一直处于城市核心位置,无论是在越秀山还是麓湖,抑或是现在的珠江之畔,广州艺术博物院一直是广州城市的文化地标。我相信,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址将继续作为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名片,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国际性的艺术展示高地。
广州艺术博物院始终坚持用美术来提高人民的素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它既是美的殿堂,又是美育课堂,既承载着城市过去,又引领着城市的未来。新馆按照“全国一流 世界领先”的要求规划建设,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展览的空间也是一件艺术品,展示的作品也是美的艺术品,都能美人育人。为此,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虔诚之意,去装饰它。每一项设计都绞尽脑汁、几易其稿,充分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和绣花功夫,去雕琢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建设需要的是埋头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代一代的传承,而不是立竿见影和轰动效应。这句话一直指导着我们,不急不躁,踏踏实实,搞好建设,力争让“英雄花”更美地绽放,让广州这座英雄城市再添新亮点。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推动粤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 花利红
广州粤剧院跋山涉水走过70载,代代粤剧人立志于将这颗“南国红豆”繁荣发枝,传承岭南文脉。2009年至今,广州粤剧院创作粤剧剧目62部,复排粤剧剧目97部,拍摄粤剧电影6部……
广州粤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守正创新,近5年来创作成果尤为丰硕。大型粤剧《初心》《梁启超》等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资助,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第一届“光影魅力”湾区电影合作论坛湾影佳片奖……我时常为我的同事们感到骄傲并为之喝彩。
2023年,广州粤剧院乔迁珠江新城。我们以新址为新起点,在粤剧传承保护、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孵化更多彰显中国精神、时代气象、岭南风韵的精品力作,如今年重点创排本土广绣题材的大型古装粤剧《百鸟朝凤》、打磨提升大型新编历史粤剧《文成公主》等,积极开展戏曲春班进基层、“粤韵飞扬——名家周末大舞台惠民演出”等,推动粤剧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我们也积极探索特色文化产业经营,激发粤剧创新和创造活力,努力打造广州粤剧院新址这一新的文化地标,让粤剧艺术在新的高度挺起广州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脊梁”,进一步讲好广州故事、粤港澳大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