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撑起高质量发展“脊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制造强国,阔步向前。本期“云桌会”,我们聚焦制造业热话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探讨如何让制造业攀上新高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张姝泓、许晓芳、吴城华、汪万里、黄子宁、杨朝露、申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苏俊杰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子良、何瑞琪、申卉
热点聚焦
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及制造业
把视线聚焦今年全国两会,不难发现,制造业是热词中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8次提及制造业,过去五年,“把制造业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点”,今后也将“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当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整个GDP中占27.7%。2022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了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坚定不移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让制造业“顶天立地”“由大变强”。
2023年开春,制造业发展奔涌向前的进行曲已经奏响,处处可闻马达机器声轰鸣,生产设备高速运转。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亦提及,今年有个好现象,各个地方对制造业投资进一步加大。“我们要鼓励工业大省勇挑大梁,支持各地加大制造业发展,为稳增长多做贡献。”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广东从省到市吹响了“制造业当家”的号角。广东制造业正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2023年,广东将实施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开展“亩均”等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一个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
广州正在全力书写“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这篇文章。在全市743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平台、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纷至沓来,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拔节向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个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体系呼之欲出。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制造业竞争,不再是简单的拼价格、拼土地、拼劳动力,而是依靠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向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勇攀高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科技创新、实体制造、数字经济等全领域的共同突破,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也正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话题交锋
聚焦制造业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欢迎各位莅临云桌会交流互动。以您所在领域的实践为例,如何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如何更有效地吸引人才,助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吴丰礼: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具备较深的理论素养和掌握丰富技术技能的人才,然而目前我们国家存在技术工人的结构失衡和高级技工的短缺,这使某些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业设计难以顺利实现,不仅制约企业的发展,也会制约制造业转型升级。
因此,我建议从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拓宽职业培训通道、探索校企资源整合、加大高技能人才宣传力度等方面建设、优化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尤其是要大力弘扬恪尽职守、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升技术工人的公众形象及社会地位,进而提升高技能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推动更多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选择制造业,深耕制造业。
李连柱:我们要更加重视培养数字化人才,打造数字实践基地。比如尽快在高校内开展工业互联网的课程,重视从高校到上岗实习的人才培训,以解决工业互联网落地的人才痛点。企业可以和地方共同建立工业互联网人才培训中心,帮助企业培养数字化人才、打造数字实践基地。
李世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制造业走向数字化以后,行业人才结构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比如以前我们的产业工人可能必须精练焊接技术,而未来这个工作可能直接由焊接机器人去做。因此,大学的专业设置可以进行相应调整。
主持人:谢谢分享。那么在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
钟铮:我比较关注如何用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数字化创新,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这次我带来一份《关于通过财税政策促进集团企业加大研发和数字化投入的建议》,建议推行以企业集团为单位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建议为制造型企业数字化投入出台更多财税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李连柱:当前,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面临缺乏数字化基础难以找到合适的服务商、工业互联网没有业务场景支持难以落地以及人才欠缺等行业痛点。而“双跨”平台是工信部从全国遴选出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代表着国内工业互联网平台最高水平,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国家队”,在赋能带动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建议可以发挥“双跨”平台优势,加快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大企业解决数据安全、数据孤岛和系统孤岛问题,还能更多帮助中小企业低成本、降低从工业互联网获得收益的风险。
曾刚:要让金融政策更加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可以加快推进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能力,从而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更好地去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要加快推进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金融的不断发展,去改变、优化服务实体的模式,提高业务运行和风险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主持人:我最大的感受是,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要在“链”上发力,产业链之间相互助力、协同共进。请谈谈如何积极“强链补链”,提升国际竞争力?
曾刚:要围绕巩固和扩大实体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优势环节的优势,以及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的目标,加强对产业链的研究,立足金融自身能力和禀赋,积极探索支持产业链升级的金融服务创新,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
唐冬生:要“强链补链”,就要关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下简称“数智化转型”),其突出问题在于转型服务供给侧生态与转型企业需求侧生态两个层面。总体而言,我们缺少数智化转型示范区,而且各地数智化服务平台、服务商供给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企业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我建议从服务供给侧和企业需求侧等多个层面去构建良好的转型生态,在这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中小企业群体的转型需求。
李世平:传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在“链”上发力,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加大“走出去”步伐。以钢铁行业为例,要充分发挥钢铁产业链主优势,致力构建钢铁产业链、生态圈,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组建“总部+基地”海外工作组,优化钢铁产业布局,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广州实践
数产融合为导向
数字经济产业加速腾飞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的数字化转型,在广州又有着怎样的生动实践?接下来我们将视线从北京转到广州。今天,我们也邀请了一位会场外的嘉宾,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来谈谈企业实践。
贺东东: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设在广州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这家专注打造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企业背后,连接着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制造业企业。截至目前,我们已累计服务了广汽本田、健力宝等225家本土制造业企业。未来,树根互联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突破的研发投入,专注打造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帮助更多工业企业降低数字化转型门槛,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数字底座”力量。
主持人:除了赋能中小企业,像汽车这样的广州传统的支柱产业,又是如何与你们合作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呢?
贺东东:依托树根互联“5G+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广汽本田增城工厂打造了可视化“全透明工厂”,基于根云平台将250多台生产设备接上平台实现数据化,通过建模分析为设备的高精度、高效率运行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助力广汽本田在品质、成本、交期等领域实现显著提升。经过数字化改造,该工厂批量报废减少超过50%,刀具管理实现按磨损状态进行更换,使用寿命提升5%,同时,还减少生产加班次数,全年减少加班工时7800余小时。
数说制造
全国数据
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了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
广东数据
2018年至2022年,先进制造业在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一半。2022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先进制造业起到支撑作用,增加值增长2.5%。
广州数据
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工业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工业总体规模、综合实力、质量效益等指标领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