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眼 睇两会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申卉、广州日报全媒体驻香港记者 曾毅
全国两会开幕在即,从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到2018年将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再到2022年明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已经连续6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公布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南沙方案》),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至此,粤港澳合作三大平台都有了专属的建设方案,三大平台在政策高度跃上了新台阶。
今年,随着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通关和粤港澳三地参访团的频繁互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走向纵深”更受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广州日报将联动香港大公文汇传媒、澳门日报等港澳主流媒体共建“湾区眼 睇两会”栏目,就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世界级湾区,如何共享横琴、前海、南沙机遇推动粤港澳合作等话题展开联动。
代表委员聚焦大湾区建设如何走向纵深
周冲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常委,省、市青联副主席,广州港股份有限公司黄埔港务分公司安全环保部经理助理兼安全监督组组长
重点谈到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的问题。他说,今年将重点针对国有企业筹办技工院校、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交流等话题提出相关建议。他认为,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细落实,需要更多青年的智慧和力量。为此,他建议在广州南沙筹建大湾区青年交流基地,以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青年交流、交往、交融,加速大湾区青年交流“动起来”。
林蓝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重点关注文化湾区的建设。她建议,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实施“大作”“大家”“大展”三大工程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她举例,粤港澳大湾区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汇之地,建议引进更多国字号“大展”落户大湾区,如将中国画“百花奖”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大奖平台永久落户粤港澳大湾区。
何君尧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
他表示,自己对于在内地参政议政并不陌生。他曾在珠海和广州市黄埔区都有过政协的履职经验。而在全国政协的平台上,他正在准备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第一份提案——加强对香港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
陈季敏 新任澳区全国政协委员
关注大湾区的建设。她称,作为委员对内要讲好澳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故事,对外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次全国两会,她准备了推动全国高校开展“一国两制”教育成功实践的提案。
何汉权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
可研发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类教材、课程。
陈文洲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商总会会长
呼吁粤港澳三地共同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湿地保护联盟”,携手打造美丽湾区的生态新名片。
周清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
香港与内地应加大科研和临床项目研究合作,未来可在研发新药或在解决重大临床问题上加强合作。
罗奕龙 新任澳区全国政协委员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当代澳门青年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合作,加强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创业谷等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孵化建设,让有意到大湾区发展的青年感受到支持。其次,深化大湾区内创新创业基地与港澳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团体的合作,形成长效对接交流机制,引导港澳人才项目在湾区孵化培育。
吴秋北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工联会会长
此次准备了11个建议。他说,随着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更有利于推进两地高质量发展。在建议中,他提出香港地少,建屋成本高。以最近热议的“简约公屋”为例,首批 “简约公屋”每单位成本超过86万港元,5年营运开支每单位每月管理费达到2450港元。仅是这笔管理费,如果在部分大湾区城市租住房屋,或能租到三房单位。所以,建议内地政府允许香港特区政府整体购买内地大湾区城市闲置商品房作为香港公屋,解决香港基层市民住房困难,推动大湾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