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全国推进“双减”工作的试点城市之一。自“双减”实施以来,广州既要答好“减负”必答题,也要写好“提质”这篇“文章”。在“减负提质”过程中,许多学校以“科学教育”为切入点,从科学类课程、科技类活动和科创类社团等方面入手,给学生们的科学教育做“加法”,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谢泽楷、林欣潼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除署名外)
科学教育融入课堂内外、校园内外
“因为空气的反冲力比水小,所以我们要利用水的反冲力,让船上螺旋桨的电力得到更好的发挥。”2月23日,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课上,同学们正上到《船的研究》这个单元。
在老师布置设计一艘小船的任务后,同学们发挥想象力,七嘴八舌地在小组里提出不同猜想,讨论可能性。有同学提出用铝箔做船体底部,画出草图;还有同学将塑料水瓶组装成形态不一的船体,装载马达,上台阐述设计思路。其他学生也积极举手提问和发表建议,碰撞出更多火花:“如何做到防水效果?”“是不是可以增加更多瓶子,提升载重能力?”
“两周后,你们做的小船将下水试行,大家在发挥想象力的同时,也要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方案。”科学老师对每组同学的猜想和理论都给予点评,同学们在自由讨论时间也纷纷拿起工具,完善自己此前就设计好的小船模型。
为引导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开足开好科学课之外,中星小学打造“科创中星”品牌,设立了无线电测向、无人机、电子制作、机器人等专项队,开设科学类课后素养课程,大受欢迎。校内科学老师有科学相关专业背景,结合科技领域最新成果开展教学,带领专项队外出比赛。每年学校还会邀请科学家,进入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每回科学家来,孩子们都很兴奋,还会对专家提出有趣又略带专业的问题。”
据介绍,中星小学接下来将继续推进STEAM校园科创特色,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转变成实物,收获获得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将科学知识和探究精神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下称“湖师黄埔”)也和其他许多学校一样,除了在小学1至6年级按照教育部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开设科学课程外,在其他课程和活动中也“渗透”科学教育。
不管学生喜欢的是机器人、无人机,还是编程、3D动画,都能在学校的“430课程”中找到。为了给学生的科学教育做“加法”, 该校的“430课程”开设有虚拟现实探究营、劳动科技、3D动画、生命科学等一系列课程,学生们可根据不同的兴趣集合在一起学习讨论。
科学类课程在湖师黄埔受欢迎程度非常高,少儿编程、3D动画、机器人、无人机等课程的报名人数非常多,同学们需要经过面试才能加入。该校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成立了科创、无人机战队、编程思维、机器人四个由学生自我管理的社团。
科学教育也延续到了家庭。学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实验,一起探究大自然,家校协同帮助孩子养成科学思维。
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访高新科技企业,参加科学探究游学等活动以及若干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学校还将根据上学期学校举办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在本学期选拔第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象。
科学教育 校长谈
培养独立探究精神
“科学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精神。”中星小学校长林伟贞说,“亲手做实验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的有效方法,多观察,多动手,才能多思考。”
中星小学基于项目式学习开展科学课:老师在课程导入后提出问题,学生组队思考解决方案。在这种师生、生生互动中,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学习理论后,碰撞思维、促进思考,动手实践、探究科学。
“未来人才的科技素养十分重要,小学是科学素养的启蒙阶段,可为孩子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林伟贞指出,科学实验趣味十足,能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对书本理论有更直观的体会,感受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美好生活,也进一步去思考如何用科学技术让生活品质有进一步的提升。
“家校社”联动
要更好地实施科学教育,湖师黄埔综合理科科组长周琪明认为,首先学校要建立良好教学气氛,营造充满创造性思维、启发式研究和发现性学习的环境,以刺激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
其次,学校的科学课程、活动和社团要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有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社会环境和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励学生对科学不断探索和发现。最后,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学校和家庭、社会需要联动,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