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活着”,需要“真创新”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伟力

  今年前两个月,以特斯拉和埃安为代表,头部新能源车企向其他车企发起“价格战”。到底是要利润,还是要市场份额,摆在二线新能源车企和传统燃油车面前的,是一道必答选择题:如果保不住市场份额,不用到2025年,2024年可能就没你什么事了。

  是的,2022年之前,可以讲理想、讲情怀、讲故事。然而,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企业们需要为“活着”奋斗,这事还恰恰发生在新能源车渗透率节节攀升的时间段,着实让人深思:市场不小,但参与竞争者更多。

  如何做到“活着”?起码要有三种能力:首先是有制造“稀缺”的能力,让消费者感受到独一无二的技术和体验。其次要有克服“稀缺性日渐廉价”的能力。当前,新技术普及以“月”甚至“周”为周期,这边厢刚刚强调“首发”“首创”,没过两天,就全世界都有了,这“首创”也就没有太大意义,而要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最后,稀缺性“保鲜期”缩短了,但高品质的“保鲜期”还得延长。虽然人们换车周期在缩短,但也至少要能在五年时间里满足消费者对安全、舒适、可靠和耐久的需求,一样都不能少。

  将后排放平,铺上床垫,变成“卧室”——严格来说这其实不能算创新,因为这“创意”太容易被快速复制了。智能驾驶辅助和智能座舱也未必算得上核心竞争力了——别说新能源汽车,燃油车也已经做到了“全套智能装备”加身。

  真正的创新,是更基础和底层的革新:主动拥抱数字化,数字化与生产结合,就是智能工厂;数字化与驾驶结合,就是智能驾驶——用数字化重塑企业,“电动化”和“智能化”等应用创新就是“水到渠成”。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迎接全国两会
   第A3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生活周刊·时尚·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汽车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JMA13版:江门新闻
“ChatGPT”们“上车难”?
“活着”,需要“真创新”
“进击”的混动技术更智能更平顺更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