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让绿色低碳引领大湾区生活新风尚

  学思践悟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终点,又是激励生产的起点。消费是双循环的核心内生动力,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随着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三地居民生活方式更加趋同。培育绿色低碳的生活新风尚对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典范、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全国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注重价值观念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需要转变生活观念,树立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生态价值观。要加强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弘扬生态文化和勤俭节约之风,提高公众环境认知能力,营造节能低碳的浓厚氛围,形成较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低碳知识,增强绿色低碳行动的知识储备。依托大湾区各类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等活动,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自觉行为。在这当中,要发挥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创建绿色低碳政府机关。要注重发挥大湾区青少年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他们成为变革生活方式的新生力量。结合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熄灯一小时”等主题宣传活动,开展青少年低碳科普、“低碳生活杰出个人”“低碳小达人”评选、低碳知识趣味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积极性,并带动身边更多的人践行绿色理念、改变生活方式。

  注重市场机制引导。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通常具有一定惯性和路径依赖。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初期,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转变可能会给个人日常生活增加时间或金钱成本,或者会以牺牲生活中的某些便利为代价,导致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意愿不足。因此,推动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需要注重市场机制,用价格信号促进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激励公众将认识外化为行动。要完善居民阶梯电价和峰谷电价、阶梯水价和气价等价格调节手段,加大对低碳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节能产品的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力度,提高低碳产品价格竞争力。要加快绿色低碳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满足居民分层次、多样性的低碳消费需求,鼓励把“绿色”“低碳”元素融入到节假日消费券、优惠券的发放当中,引导公众消费绿色产品。要推进大湾区个人领域的绿色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设数据互通的个人碳账户,建立与个人日常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探索大湾区“9+2”城市联动的碳普惠制度,结合大湾区实际情况,量化评估居民日常低碳行为,实现“碳积分”跨区域兑换福利,提升绿色低碳生活的获得感,形成“谁减碳谁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与碳交易市场逐步对接和交易,促进全社会广泛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形成持久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一个全方位转变的过程。因此,要注重软、硬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便利的外部条件。例如,促使人们简单辨识绿色低碳产品、清晰知晓减碳行为,完善大湾区跨城市通勤中的公共交通,等等。一方面,完善“硬基础”,推动大湾区低碳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和建设。构建以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主的低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覆盖大湾区的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完善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的接驳,发展共享交通配套设施,推动出行工具新能源化、出行结构低碳化,并立足气候特点全面推广绿色建筑,加快大湾区智慧能源互联系统的建设。另一方面,提升“软环境”,形成大湾区协同的低碳标准制度体系。研究制定专门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行动计划,结合大湾区居民生活习惯设计可操作性强的绿色低碳生活清单,丰富公众参与绿色消费、践行低碳生活的场景,完善绿色、节能、低碳产品的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加快大湾区碳标签的推广和互认,规范绿色低碳产品市场秩序,激发绿色低碳消费的信心与活力。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要闻
   第A5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6版:对话广州女企业家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理论周刊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文创·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让绿色低碳引领大湾区生活新风尚
为什么要强调高质量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