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连场贵如油的春雨后,广东农业大市韶关又迎来了播种希望的大忙时节。当记者昨天走进乳源瑶族自治县时,播种抛秧、施肥除草、大棚育苗、送技上门……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画卷正在粤北大地徐徐展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通讯员赖南坡
茅草撂荒地变身油田“宝地”
“这里原来是一片茅草荆棘丛生的撂荒地,经过近三年来的耕种,种下了2000多亩的花生后年年丰收,每年产出30多万斤花生油,可以说是‘荒地’变‘油田’。”“新农人”钟柳萍满脚是泥地站在石角塘村的田埂上一边擦着汗一边欣喜地介绍着。
钟柳萍是村里种植花生、加工花生油、销售花生油产品的负责人,说起这一大片“油田”的故事,缘于她在2019年一次乡村游中无意的发现。“我当时驾车从韶关市区前往大桥镇游玩经过石角塘村时,看到村庄有一片开阔土地上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我还以为是什么庄稼,仔细一看全是茅草。”
石角塘村紧靠广东最高峰南岭石坑崆下,可谓粤北生态屏障南岭的一片原生“绿洲”。深觉惋惜的她经考察论证,发现这里的土质非常适合花生生长,于是决定带领乡亲们开荒种植花生。2019年10月,村里流转土地500亩进行开垦,边开边种,至2020年冬,流转开垦种植花生达2000亩。她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每亩花生可产油约160斤,近年每斤花生油价在25至38元之间。”
在乳源县委县政府等部门的引导帮助下,2020年,村里的花生产业共带动农户2520户,带动农户增收899.5万元,户均增收3569元;2021年共劳动农户2608户,劳动农户增收938万元,户均增收3596元。
一批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也在曾经的“撂荒地”上开花结果。农户们采用“花生-水稻或芋头”等轮作方式,调节土壤肥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保障作物品质。村民林长安说:“我们收花生种香芋种南瓜,收完南瓜种油菜,一年种三造,造造都有收入。种一亩南瓜产量有4000斤左右,种一亩油菜可产出菜油100至120斤,真的是荒地变成‘宝地’”。
大桥镇党委书记黄祖胜告诉记者,大桥镇地处高寒石灰岩地区,对作物生长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地处南岭生态屏障之下也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花生等适应品种,既可减少土地丢荒,又可减少山火发生,更可解决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的问题。“我们目前横向发展一二三产业,纵向与大桥镇深厚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为未来的农旅融合打下坚实基础。大桥镇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花生种植达到2万亩,打造花生产业链和花生油品牌,使大桥镇生产的花生油走出韶关融入大湾区。同时,我们还在认真统筹规划建设乳源花生公园,探索花生产业向纵深发展。”
“生态高颜值”产出“经济高价值”
乳源县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态产业化已成为乳源农业的重点方向之一。依托南岭和南水湖等一大批优良生态“地标”,该县正在打造具有乳源特色的高山生态农业品牌,做大做强蔬菜、瑶药、油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使之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作用。
通过盘活闲置低效用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2021年,乳源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2.2%,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目前,乳源县各镇都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一廊一园”。生物制药、生态茶、绿色优质食材……乳源县初步形成了以大健康产业为主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创建粤字号农业品牌1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
今年,该县提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要实现19亿元以上,同比增长7%的目标,年度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少于20万亩,确保全年生猪出栏量达到21万头以上。在加大瑶药产业园、油茶产业园、蔬菜产业园等三大产业园建设力度的同时,当地也将全力推进乳桂公路、南岭画廊、环南水湖、高山峡谷等四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产业振兴是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目前,韶关市正在借力珠三角资源,用好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承接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积极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提出要建设一批亿元级项目、扶持一批十亿元级企业,做大做强1~2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去年以来,韶关市已经成功申报南雄市丝苗米产业园、曲江区预制菜产业园、武江区蔬菜产业园、乳源瑶族自治县油茶产业园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打造丝苗米、油茶、预制菜、兰花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