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DGA1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古村活化困局如何破?

石排打造古村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样本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石排镇塘尾村。
塘尾村内的瓷园。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使原本破旧的小院得到“重生”。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直建

  作为珠江东岸的代表,东莞古村落众多。它们是莞邑大地千年历史的见证,更是弥足珍贵的建筑“活化石”,保护它们能够留住记忆、守住乡愁,活化它们就能传承根脉、助力乡村振兴。如何让古村落在“古”与“今”之间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和内生动力,融入和推动城乡和谐发展,是东莞市古村落保育活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探索的方向。石排镇的塘尾古村拥有800多年历史,上述问题也正是石排镇面临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课题。

  专家支招:以现有产业培育文化新业态

  石排镇塘尾村,有着800多年历史,保存有明清时期建筑268座,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规模较大、原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和有的古村相比,塘尾村最大的特点就是这个村子依然是“活”的——虽然原居民大多搬走了,却有不少外地人在这里租住,村子里保留着一副真实的生活场景,拥有难得的生机和活力。

  2月11日,古村比平日热闹了些。东门大榕树下,专家学者云集,由石排镇主办的“融通古今,和合城乡”——珠江东岸古村落的当代价值主题论坛在这里举行。

  论坛邀请了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李津逵作为学术主持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于长江、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志伟、原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陈侗、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孙九霞、深圳市文化产业园协会秘书长唐英等专家从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公益保育、文化发展等方向,通过理论支撑、实践指导、历史回顾,围绕古镇古村落保护发展发表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为塘尾村的未来以及石排镇的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于长江认为,古村发展文旅产业,要打破对旅游的传统认知,不是人越多越好。塘尾村可以探索让人在这里待上三五天的短期逗留的模式,打造跨界出圈的产品,制造特殊性、稀缺性。

  在刘志伟看来,塘尾村的村民不仅包含原居民,还有在这里的艺术家、打工者,传统的村民要与新的村民融合,塑造新的乡村。

  唐英在论坛上针对塘尾村的活化提出了“园区、街区、社区”的概念。她说,园区是指要与产业结合起来,街区则是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社区就要具备生活的可能性,让居民享受一些项目的便利。她还提出“轻改造重运营”的做法,古村需要专业的运营商规划业态,不能大范围大强度改造。

  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专家认为,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谋定而后动,对塘尾及周边区域进行统筹发展、统一规划,以现有产业培育文化新业态,把人才“请进来、留下来”,实现文物资产化、文化资本化、消费场景化、古村品牌化、导游示范化,推动古村落与城市融合发展。

  现实困境: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乡村振兴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为珠江东岸的代表,东莞古村落众多。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不少古村落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乡村艺术化改造,镇村合力共建“艺术家村”等手段,激发古村“重生”的内生动力。但与此同时,古村在“活化”中也面临着运营模式单一、运营与保护传承脱节、村民参与和分享不足、拥抱新业态的动力不足、支撑不够等问题。

  塘尾村也不例外。曾在这里挂职的石排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副主任张丽姣对塘尾村的情况再熟悉不过。她接受本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古村一些房子长时间没人居住、打理,渐渐成了残垣断壁,既影响古村的美观,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没有人气,修缮好的古建筑也会慢慢坏掉。但矛盾的地方就在于,过度的商业开发势必会对古村带来伤害。

  因此,古村落的“古”拥有完整的历史脉络和文化遗存,古村落的“今”在发展洪流中表现出的是更多的困境,包括文物的遗产角色与发展需要的矛盾、村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传统空间局限的矛盾、乡村文化脉络的中断引致文化接续的困难……如何让古村落在“古”与“今”之间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和内生动力,如何融入和推动城乡和谐发展,建构高品质当代生活方式,是包含塘尾村在内的东莞所有古村落保育活化需要思考的问题和探索的方向。此次论坛展开宏观讨论和路径思考,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

  探索尝试:艺术家、设计师勾画古村未来

  此次大咖云集的论坛是2023年“潮”在石排文旅开发招商活动周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今年,石排镇将大力开展文旅招商,不断邀约国内外文化产业专家学者、行业领袖,深度解读石排镇文旅、乡创、文创、艺术设计、科技文化等领域发展方向,计划围绕“游、享、创”三个维度将塘尾打造成人文生活社区。活动周的系列活动还包括塘尾艺术家联盟“发现”之美艺术展、石排镇“天瑞”东江文创论坛、石排镇潮“玩”创意夜市等。

  从2月13日起,塘尾潮“玩”创意夜市开启。这是一个开放、自由、共享的创业平台,由石排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党建办、城管分局、团镇委、塘尾片区文旅开发领导小组、塘尾村联合打造,旨在提升青年创业城市活力,培植塘尾古村落“新业态”。

  在此之前,围绕活化古村,石排镇做了不少探索和尝试。2020年7月,塘尾村党总支结合党建“双标工程”,在全市首创艺术家联盟。“塘尾艺术家联盟”应运而生,来自多个领域的艺术家进驻古村。艺术家们在古村进行创作,并开展一系列公益培训活动,为古村带来了“文气”和“人气”。石排镇也计划以“塘尾艺术家联盟”为抓手,用塘尾古村落统筹文化资源,孵化文创产业链,在古村落里发现石排之美,讲好石排传统故事。

  去年10月,石排村镇新场景设计大赛启动,来自国内外的600多名设计师结合塘尾村等村落本土文化,以空间场景设计为起点,为石排镇打造有活力、有创新、有品质、有特色的城市新形象。

  乡村的未来,如何才能容纳老村民和年轻人,容纳故事与想象,容纳生态文旅、产业和历史资源?什么样的设计与营造模式,能支持乡村品质跃迁?这次大赛中,设计师们用作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其中的获奖作品《从游玩到创造》打造了一个虚拟与现实交互的未来潮玩新乡村:这里会有碉楼剧场、生活广场、文化展厅,也有酒店民宿、餐饮零售,村民与游客可以共享滨水活动,打卡文创展陈,也可以在慢慢的光影里休憩停留。

  掌舵人思路:

  以“古”的底蕴焕发“今”的价值

  石排镇党委书记詹志斌表示,石排镇在促进镇村融合发展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在他看来,走高质量发展的路必须要有改革创新,摆脱“路径依赖”。乡村的发展,从只着眼于乡村,到城乡融合,再到乡村、农业的现代化,这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

  对于乡村振兴,詹志斌多次谈到了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石排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挖掘,但文化要融入到群众的生活、城市的发展与产业的升级中去,才会有生命力。比如制造业转型升级,最开始卖的是产品,往后是服务,最终卖的其实是文化。只有打造出独有的文化和特色,并转化成竞争力,这个地方才有高质量发展。具体到塘尾村,这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的策源地,把优秀的东西提炼出来,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城市产业赋能的角色来打造。

  按照詹志斌的想法,塘尾村将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将国潮文化和潮流工业文化与石排镇独有的文化元素结合,让古村落以“古”的底蕴焕发“今”的价值,打造古村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样本。

 
     标题导航
~~~石排打造古村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样本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2023企石镇招商推介大会举行 一批项目签约~~~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23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启动~~~
第七届岭南民俗文化节五市咸水歌比赛落幕~~~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要闻
   第A4版:评论
   第A5版: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第A6版:聚焦广州高质量发展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内·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深锐周刊
   第A12版:深锐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生活周刊·汽车·闲情
   第A15版:生活周刊·地产
   第A16版:生活周刊·时尚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ZSA13版:中山新闻
   第SS1版:时尚荟
   第SS2版:调色板
   第SS3版:时光计
   第SS4版:专页
   第T1版: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
   第T2版: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
   第T3版: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
   第T4版:GDI高职专科专业评估榜(2023)
古村活化困局如何破?
将“美丽资源” 变为“美丽经济”
优秀人才将获资助
沙田喜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