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汪万里 通讯员莞宣
昨天上午,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东莞市会议大厦开幕,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去年,东莞以超常规力度稳住经济大盘,2022年东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11200 亿元;2023年,东莞的目标是,GDP预期增长5.5%以上,力争达到6%!为实现目标,东莞将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昨天,大会还书面审查了东莞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东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3年预算草案,书面审议了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2023年民生实事备选项目的报告,表决通过了《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办法》。
2022年: 东莞以超常规力度稳住经济大盘
报告介绍,去年,东莞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9.6万户,总量达158.4万户,稳居全省地级市第1;新升规企业超过2200家,排名全省第1;新增高企1725家,总量突破9000家,排名全省地级市第1;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总量达到110家,排名全国地级市第5;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850 家,总量全省地级市第1;新增上市企业12家,增量全国地级市第2。
报告指出,一年来,东莞以超常规力度稳住经济大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200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石排、洪梅、东坑等镇街保持较快经济增速,长安生产总值超过800亿元,松山湖、虎门、南城超过 700亿元,东城、塘厦超过600 亿元,共同为稳增长大局做出重要贡献。
报告总结了去年东莞的工作成绩。一年来,东莞主动加强新动能培育,切实强化“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动力支撑。大力发展新的产业支柱;主动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全方位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过去一年,东莞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兜牢民生底线;主动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强化末端执行中不断提升行政效能。
2023年:东莞力争GDP增速达6%
根据工作目标,2023年,东莞GDP预期增长5.5%以上,力争达到6%!报告指出,2023年,东莞将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23年,东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争取达到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R&D投入强度保持在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在3%左右。
报告称,为实现2023年目标,东莞将重点实施“十大行动”,奋力推动东莞在“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
“十大行动”
一、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建设制造业当家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全面提速,力争产值突破1000亿元;首批筛选9条重点产业链,实施“链长+链主”制,加快打造万、千、百亿级的多元化产业集群。
加大培育新升规企业1500家以上,培育各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小巨人”30家、上市和过会企业10家以上,增资扩产实际投资300亿元以上。构建大招商、招大商的体制机制,力争招引一批30亿元以上特大产业项目。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车间)、申报“灯塔工厂”,打造不少于4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1000家。
二、实施稳预期提信心行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旗帜鲜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放宽准入、减租降费、金融支持等方面持续开展政策探索。设立“东莞民营企业家日”,全流程培养百名领军型、千名成长型、万名创业型企业家。
让消费火起来、旺起来。积极发展街区经济、夜市经济、首店经济,充分挖掘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潜力。抢抓扩内需机遇推广莞货莞品。打造供需对接平台,举办不少于30场新品发布、订货会。扩大企业参加境内展会支持范围。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00亿元。
三、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动,着力打好 “五外联动”组合拳
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加大对企业参加境外展会的扶持力度,支持以商务包机等方式组团出海拓市场。实施投资东莞全球推广行动,积极开展友城交流,掀起新一轮外资来莞投资热潮。
争取国家同意设立东莞深化两岸创新发展合作区。分类施策支持台港澳资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大力支持外资企业拓内销,力争内销总额突破6000亿元。
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探索水乡功能区与黄埔、增城共建穗莞东江两岸高质量发展示范合作区。
四、实施科教兴城行动,着力打造科创制造强市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动工,加快先进阿秒激光立项申报,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组建新材料产业园。大力培育科技创新主力军。夯实国家高企基本盘,确保达到9500家,搭建瞪羚企业服务平台,将入库企业扩至 400家。鼓励龙头企业开展鸿蒙生态链建设,打造“全国鸿蒙智造之城”。
进一步吹响“是人才、进莞来”号角。与高校联合培养硕博士卓越工程师500名以上。加强基础人才和技能人才引育,年内引育20万名本科生、2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新增专业技术人才2万人以上,持续提升人才服务,推动镇街(园区)建设优才服务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增公办学位6.35万个,推动不少于150所义务教育学校提供暑期托管服务。
五、实施民生福祉提升行动,着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深入实施“圆梦计划”“展翅计划”,加快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试点建设,实现镇街(园区)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全覆盖。聚焦老年康养,选取2~3个镇街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综合示范点。
建设更高水平健康东莞。大力发展互联网医院,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推动市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大楼开工,加快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二区改扩建项目以及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院区建设。
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春风工程”。提升身份上的归属感,放宽优秀产业工人入户门槛,鼓励支持扎根东莞发展,让“来了就是东莞人”成为这座城市的显著标志。
六、实施深度城市化行动,着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
推动基础设施现代化,提升路网通达性。全面推进深江铁路东莞段建设,争取深惠城际谢岗段、佛穗莞城际开工,加快2号线三期、1号线一期工程建设。强化东莞大道时代轴和鸿福路山水轴双轴带动作用。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标准化产业片区土地整备5000亩。全面加快“三旧”改造,每个镇街(园区)至少启动实施1个500亩以上的政府统筹连片“工改工”片区。加快建设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的产业空间,年内推出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
七、实施绿色转型行动,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开展造林抚育及封山育林3万亩,加快推进植物园二期等项目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修订排污权交易办法,强化碳排放交易管理。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和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八、实施文化强市行动,着力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
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加快推进市博物馆新馆、中国举重博物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等十大文体设施建设。办好“文化馆之夜”“博物馆之夜”等活动,打造“潮流东莞”“爱乐东莞”等文化品牌矩阵,让东莞故事、东莞声音传遍四面八方。
加快打造体育强市。大力发展赛事经济、球迷经济、俱乐部经济,打造篮球潮玩集市。积极引进和举办一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
做大做强文旅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九、实施安全攻坚行动,着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东莞
打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整治攻坚战。推进重点领域安全滚动攻坚,力争各类事故数、亡人数持续“双下降”。严格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严肃查处反面典型,加快从“被动监管”向“主动预防”转变。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社会面见警率、管事率、震慑力,加快“雪亮工程”二期建设,做实做细社区警务。加快打造韧性城市、海绵城市。
十、实施政务提效行动,着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力推进行政审批自我革命。设立莞家代办服务中心,组建专班提供项目审批全流程代办服务。“一张表”统筹保障重大项目资源要素需求,缩短前期工作时间。
推出“完工即投产”改革,实行规划、消防、人防等事项联合验收。构建市与镇、部门与基层高效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加强数字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