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针对《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部分热点问题答记者问。该负责人表示,“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动员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为其发放劳务报酬。(2月2日《证券时报》)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自1984年该政策启动实施以来,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其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激发内生动力、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仅从2022年来看,各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已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在当下稳增长、稳就业、扩内需的大背景下,以工代赈就更具有特殊意义。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列出了五项具体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着力扩大内需”,其中“恢复和扩大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而“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则是扩大消费的重要手段。就业与消费息息相关,毕竟,对老百姓来说,钱袋子鼓了,才能够放心消费。
中国经济虽然总体处于恢复势头,但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困难群体而言,就业机会少、劳动技能缺乏,较之其他地区,他们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更大,就业也更加不易。以工代赈,既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工程来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又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就近就业,增加收入,为民生托底,可谓一举多得。而在以工代赈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既增收入又长水平,这样“授之以渔”的制度安排,无疑也更具有可持续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对就业的全力保障。以工代赈,兜牢就业底线,有效助力稳就业保民生。 (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