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城水共生”:治水能力现代化的广州探索

  学界新知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孕育出美丽的水城、花城景观。当前,广州要以“城水共治”进一步探索治水能力现代化路径,这不仅需要丰富地方性治水理念并结合实践经验,更要有前瞻创新性城水生态共治的技术与制度。

  建立“城水耦合”的技术路径

  城水耦合,是“城”对“水”价值的全面把握,是城市发展理念从“与水争地”向“与水共生”的转型,也是城市生活、生产方式的适应性转变。

  以水定城,构建广州水资源平衡政策。首先,根据市域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匹配未来社会经济需水量预期,评估一次供需平衡的水平。其次,大力倡导城市生活、生产、生态节水,并提高雨水、中水、海水等城市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程度,创新性开拓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最后,降低跨区域跨流域引调水措施的生态影响,严格控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而做出的跨流域引调水、抽取地下水等行为。

  以水塑城,完善广州水环境空间品质。基于水安全提升目标,还河流以空间,探索“流溪河—珠江—海珠湿地”等流域湿地系统协同的雨洪应对方案。基于水环境改善目标,严格控制城市开发建设填埋末端河涌水系,结合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连通海珠湿地周边水系,实现与珠江后航道的活水循环。基于水生态修复目标,河道整治由硬质化裁弯取直向生态化近自然处理转型;结合水生态影响评价,开展必要的河道再自然化改造,营造适合动植物生长、栖息的河湖生态环境,维育生物多样性。

  以水兴城,激发广州老城区新活力。基于水景观优化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滨水岸线功能公共性与慢行连续性,改善滨水空间可达性与舒适性,鼓励在合适的岸域设置露天泳场、组织合宜的水上活动,营造城市活力水岸空间。基于水经济共享目标,精细规划滨水用地功能与空间形态,支持有活力的滨水特色产业发展,让市民共享城市水环境多元价值。

  完善“城水共治”的制度创新

  学科交叉,政学研用深度融合。广州城水生态共治应注重城乡规划、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多学科协同支撑,充分发挥珠江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在穗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专业优势,建立水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双向评估与优化方法,强化水规划的空间人文属性以及空间规划的资源生态属性,实现水利水务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技术的耦合,支持广州治水能力现代化提升。

  治理协同,凝聚部门管理共识。广州治水应在水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强调生态韧性、环境友好、生活舒适、景观优美等综合性目标,凝聚水务、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涉水管理部门的共识,建立共同价值观,协同推进城市水系功能完善和滨水空间品质优化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协调城市行政管理与小流域水文管理,实现跨部门、跨行政区的治水制度创新。

  实践先行,激发公共滨水活力。紧抓珠江高质量发展契机,选取珠江部分滨水地区丰富水岸及水上活动,进一步提升珠江前后航道滨水活力,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江城共进。以“河道再自然化”“城市亲水化”的技术革新探索临水社区试点建设,再现广州“水城”风采。在此基础上扩大社会参与,搭建政府、企业、市民共同治水平台,充分调动管理者、滨水居民和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水工作的积极性。推进全民治水,通过定期举办治水、节水等宣传展览,普及水环境知识,提升水价值认识,培育社会公众节水、治水、爱水的集体意识,实现广州城水共生、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作者张晓阳系华南理工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王世福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智库研究员)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3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4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5版: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时
   第A9版:产业·医药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文娱·闲情
   第A12版:理论周刊
   第A13版:都市新闻
   第A14版:美术
   第A15版:生活周刊·美食
   第A16版:生活周刊·旅游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数字化为建设文化强国蓄势赋能
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城水共生”:治水能力现代化的广州探索
“红包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