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经观察
今日初七,开工开市。兔年投资也即将于周一拉开帷幕。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观察春节期间境外股市、贵金属、大宗商品和保险投资市场发现,贵金属表现持续强势,仅广州一家百货公司的黄金销售总额1天就高达45万元,兔元素金饰品热销。与此同时,境外股市走红,中国港股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美股道指连续五个交易日上涨,国际油价走高,保险板块估值仍有空间。
对于兔年开年后的中国投资前景,多方看好。多家机构认为,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的复苏之年。内需将加快恢复步伐,工业生产将重回常态化运行轨道,投资将在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有望在二季度走出“谷底”,诸多因素助推消费显著回升。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张露、赵方圆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楚涵、张露
黄金
销售金额同比增幅超28%
展望:看好今年金价表现
春节期间,黄金销售旺。“大年初一启市的黄金销售首单就是近10万元的大单,既有投资金条,也有黄金首饰。”广州东百业务部经理戴崇业表示,总体来看,春节期间,黄金销售金额高于去年,其中以年初一至年初四的销售金额来比较,同比增幅超过28%。
“其中,首饰金增幅表现亮眼。今年与兔元素相关的黄金饰品卖得非常火,如吊坠,需要不断补货,毕竟这个门槛比较低又应景,两三克重的就能买到。”戴崇业补充道,前段时间发放的广州羊城欢乐购百货消费券,有效带动不少年轻人加入黄金消费中来。
记者注意到,受美元指数反弹的影响,本周以来持续创近九个月来新高的国际金价在周四回落,截至北京时间1月27日(周五)16:36,纽约金主连回落至1940.2美元/盎司。
展望
天风证券认为,机会是相对确定的,风险是相对有限的。首先,随着美联储逐渐进入加息周期的尾声,实际利率进一步走缓的概率较大,将会一定程度上弥合目前金价和实际利率背离所带来的潜在压力;其次,全球央行抛美元买黄金的行为仍在进行时。外部风险目前来看还没有完全缓解,避险情绪可能还会给金价提供支撑。美国银行则看好金价,美银认为,美元和债券收益率走弱将成为金价的宏观利好因素,在未来几个月将金价推高至每盎司2000美元上方。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如果金价上涨过快,出现技术性调整的概率仍然存在。
股市
中国港股、美股等连续多个交易日上涨
展望:A股有望走出向好趋势
春节假期期间,全球大类资产表现颇为亮眼,主要股指多数上涨。其中,中国港股市场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上涨。1月27日,中国港股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0.54%,报22688.9点,恒生科技指数涨1.04%,报4813.23点,国企指数涨0.87%,报7773.61点。
盘面上,板块走势分化,受商汤大涨约20%影响,软件开发板块领涨;食品板块涨幅紧随其后,卫龙上涨15%;影视娱乐、建材水泥、零售、博彩板块涨幅居前,华润水泥涨5%。科技股多数上涨,京东、理想汽车、腾讯涨超2%,百度、美团涨超1%;中创新航涨16.8%。
此外,1月27日,美股道琼斯指数连续5个交易日上涨。
兴业证券张忆东研究团队认为,中国港股市场的阿尔法行情价值显现,投资围绕三条主线。主线一,政策环境改善、基本面见底的港股特色板块,重点淘金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主线二,继续沿着“稳增长”政策发力和内需复苏的逻辑找机会。可以精选品牌服饰、科技硬件、汽车产业链、地产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包括受益于地产竣工端恢复的消费建材、铝等。主线三,优质央企国企港股的价值重估机会。配置金融、公用事业、能源等高分红的价值股龙头。
展望
对于即将迎来兔年首个交易日的A股市场,兴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王德伦表示,2023年A股有望走出向好趋势,整体格局可能是“蓝筹搭台,成长唱戏”,即以大消费、大金融、地产链等为代表的内需板块随经济政策落地、数据改善先行上涨,之后伴随海外加息周期结束,全球流动性逐步好转,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成长板块有望接棒表现。
广发基金基金经理吴远怡表示,站在当前时点来看,微观基本面的趋势力量有望重新成为资产定价的核心要素。从比价效应来看,消费和港股科技经过去年末以来的反弹,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中枢位置,整体估值已较为合理;而龙头成长股的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站在中长期来看,目前阶段机会远大于挑战。具体到行业层面,重点关注光伏、储能与电网和汽车三个方向。
大宗商品
原油供应存收窄预期
展望:国际油价或维持高位震荡运行
大宗商品方面,受需求预期提振的影响,国际油价近期走高,截至北京时间1月27日17:40,美原油主连涨至81.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连涨至88.3美元/桶,涨幅均超1%。
“从全球能源品种来看,供应总量趋于宽松。天然气端,欧洲暖冬带来的需求不及预期以及全球液化装置的不断投产,天然气整体价格中枢将继续下移。原油方面,全球原油新增产能有限,同时需要关注俄罗斯产能下滑。”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总经理赵亮博士表示,虽然原油供给端弹性有限,但受全球需求预期及其他能源品种价格下跌影响,很难走出独立的行情,整体预期呈现区间震荡格局。
展望
华泰期货认为,对于大宗商品资产配置来说,资源品供给扩张仍面临博弈,尤其是原油,目前价格仍处持续上涨过程中,未来驱动价格因素在于需求端。金联创的成品油分析师王珊指出,后市来看,由于外部因素,加之OPEC+的减产决心,原油供应存一定收窄预期。国际油价或维持高位震荡运行。
保险
资负两端改善有望贯穿全年
展望:板块估值仍有空间
兔年工作日拉开帷幕,此前已出现一轮上涨的保险板块走势将会如何发展?根据A股五大上市险企近期发布的2022年全年成绩单,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合计实现保费收入25597.63亿元,同比增长2.9%。寿险方面,2022年保费收入增长略显疲态,仅太保寿险保费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余四家险企保费收入同比均出现下滑。
近日银保监会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提到,2023年将统筹推进保险公司回归本源和风险处置。坚决整治恶性竞争乱象,研究出台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和分类监管制度。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银行业保险业制度型开放。
展望2023年,浙商证券认为,随着代理人线下活动逐步恢复正常,产能持续提升,经济复苏带来保险消费回暖,预计不仅当前热销的储蓄险继续向好,而且过往疲软的长期保障型产品销售亦将提升,寿险负债端将持续改善。
财险方面,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保产险2022年保费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26%、10.37%、11.6%。中国银保监会已发布了《关于扩大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等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的浮动范围由“0.65,1.35”扩大到“0.5,1.5”。展望2023年,新车销量有望随宏观经济复苏稳步增长,商业车险自主定价系数浮动扩大或对车均保费影响较小,车险仍可维持较高景气度。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1月以来,保险板块出现一轮显著上涨。对此东吴证券分析称,本轮保险板块上涨核心逻辑在于资产端复苏。长端利率是本轮寿险反弹的胜负手。外资搭台内资唱戏,年初股市开门红。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人身险市场长期空间依旧广阔。
展望
业内预计,春节后负债端展业能力将完全恢复,2023年2月新单同比增速有望明显改善,预计2023年一季度上市险企NBV同比增速有望转正。中长期维度看,宏观经济企稳上行、地产风险改善将持续利好保险股资产端;同时,寿险负债端有望底部复苏,理财型产品需求提升、代理人降幅收窄、寿险转型见效和后疫情时代居民保险意识和能力提升均有望构成2023年保险复苏的驱动力。保险资负两端改善有望贯穿全年,板块估值仍有空间。
观点
投资将在扩大内需中 发挥重要作用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2023年全球通胀压力犹存。紧缩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全球供应链部分修复、全球能源食品价格回落、强势美元的阶段性高位已过和2022年高通胀基数等五方面因素,使得2023年全球通胀表现出逐季走弱态势,但全年通胀压力依然不小。在高通胀和紧货币的影响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将面临较大增长下行压力。2023年美联储货币政策可能处于左右摇摆之中,总体趋势是加息处在尾声,全年货币政策由紧向松。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连平认为,2023年,宏观政策将助力“六稳”和“六保”目标基本实现,推动内需加快恢复。2023年,在多重因素推动下,工业生产将重回常态化运行轨道,投资将在扩大内需中发挥重要作用,房地产有望在二季度走出“谷底”,诸多因素助推消费显著回升。此外,随着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需求放缓并收缩,我国出口将整体承压,增速可能前低后高。2023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助企发力,稳住经济运行大盘;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有力,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裕,加大金融调控力度。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梦洁认为,2023年将是复苏之年,在经济、政策、流动性等基本面的支撑下可以比2022年更乐观,但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消费的复苏之路并非坦途,也需警惕内生需求恢复不足的预期差。同时,地产拖累作用减弱、基建发力之下,有望带动消费进一步回暖,形成“投资-消费”的良性循环。
建议2023年关注四条主线:1.需求复苏/困境反转逻辑的:基建地产链、消费等;2.供给整合出清的:房地产、建材、社会服务、商贸零售、生猪养殖;3.景气/自主安全的: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国防军工、芯片半导体;4.主题投资方面关注国企改革等。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分析,2023年“回归”之年,资产配置优选“中国股市”与“美国利率债”。国内环境“利股不利债”,股市或“先价值后成长”、全年“N”型走势,债券阶段性超调或在所难免。基本面等多重因素影响共振下,2023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表现,3.3%或非终点、3.5%亦有可能。
海外市场方面,权益市场受盈利下修影响中短期或将延续大幅震荡调整,美国利率债、黄金等避险资产配置价值凸显;要关注衰退阶段,高收益债违约潮或现,阶段性利于避险资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