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潮味”新春 山海相连“贺闹热”

潮州古城花灯展上的喜庆年货。
红桃粿是潮州人家春节都会制作的小吃。
潮州牌坊街
潮州古城花灯灯展,市民兴奋地拍照留念。
潮州古城里的竹扎小灯笼
冬季采收的潮州柑,有大吉大利的寓意。
潮州人家团聚,总离不开一壶好茶。新华社图
潮州广济桥
陈坚杭

  古城历久弥新,山海互相呼应。

  潮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年古城。在这片土地上,岁时节日丰富多彩的过年仪式、口味丰富的美味佳肴,都有着独特深邃的民俗蕴意,形成一道道独具“潮味”的民俗风景线。这里面,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许。

  潮州人过年,从腊月廿三就开始了,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方落下帷幕。潮汕人的年是一幅浓郁的风情画,大量蕴含着文化信息的年俗。这个春节,走出家门,到潮州走走,领略独特的年,品别样的风韵。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图/视觉中国(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回乡故事

  只习惯在家乡过春节

  采访人物

  陈坚杭,潮州人,目前在南海一所国际艺术高中任职艺术老师,负责摄影、电影等科目的教学。

  家乡潮州的年“闹热”(潮汕话“热闹”的意思)而喜庆,那些从远古延续而今的春节民俗,那些传承绵延至今的春节风物,融汇成一幅幅色彩饱满的风情画,埋藏于我心中深处,温暖我心。

  从小到大,除了出国求学的那两年,其他时候,我都选择回家过年,始终只习惯在家乡过春节。我的父母仍在老家生活,这些年我辗转于深圳、广州、佛山等省内城市工作与生活。方便归家,或许也是促使我留在省内发展的一个内在驱动力。家,永远是我的“向心力”。

  尽管距离不算太远,但2022年我回家乡的次数十分有限,与家人聚少离多。目前,我在南海一所国际艺术高中任职艺术老师,负责摄影、电影等科目的教学。每逢学生出国留学申请季,常常需要辅导多位学生设计、拍摄艺术作品,工作很繁忙。因此,学期一结束,我归心似箭,盼着早点回家见爸妈。于是,春节前两周我就启程回家过年了,心中甚是期待这个春节。

  今年的春节,与前两年大不相同,“闹热”终于归来。别说,真的有几分激动。春节前夕,家族亲戚们又聚在一起制作粿品,操办年货:红桃粿、甜粿、肚兜粿、菜头粿……每一种粿里,都饱含美好的寓意以及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我们一大家子更是欢乐地忙碌着,准备时节食料。

  除夕夜里,围炉过年,把酒共贺新春,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今年,古城的花灯节重启,韩江碧道灯火璀璨,潮州的年味甚是浓郁,仿佛从未离开过一般。

  我推荐的家乡必玩清单

  逛 古城风光尽显文化底蕴

  想了解潮州,逛古城是必不可少的。古城牌坊街集文化游览、非遗民俗、休闲购物于一体,可以说是最为全面展示了潮州本地文化的历史。广济楼和广济桥一路走来,望韩江奔流,古城风光尽收眼底。

  吃 各式小吃让人流连忘返

  对于外地来潮州旅游的朋友来说,尝遍各种小吃,可以说是旅途中最重要的一环。甘草水果、牛肉火锅、潮州肠粉以及各种粿,让天南地北爱好美食的朋友流连忘返。橄榄、潮州柑等冬季特产,也是当地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

  游 古桥古寨承载历史记忆

  潮州是一座极具历史底蕴的城市。除了古城,“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也是古代潮州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古城的历史记忆。而绵延千年的龙湖古寨,也记录着潮人“出海过番”的历史。

  新春推荐

  时粿飘香,尽显亲情

  在潮汕,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食品作为标志。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节食品了。粿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食品,“做粿迎春”,是当地的春节习俗。在这用米制成的粿品里,饱含着潮汕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也记录着潮汕人的勤劳与智慧。

  “我对粿品有着浓郁的情结。从小看着妈妈、姨妈和舅母们围坐一桌,忙碌制作着过年的粿品,做粿时那粿印的敲打声,特别亲切。小时候有时我们还会‘帮忙’,那些与粿品有关的记忆,让我们的童年多姿多彩,让春节别有生趣。”陈坚杭说,也正是这些粿品的味道,让他记住了家的味道;而一家人围坐做粿,曾是潮汕农村最动人的景象之一。潮汕美食家张新民曾在他的作品中生动地讲道:有些人只要轻轻咬上一小口红桃粿,陈年的记忆和乡土的滋味就会让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鼠曲粿、红桃粿、甜粿、白粿、酵粿、肚兜粿、菜头粿……年前的粿品丰富得很。粿品里满载的是当地百姓对来年好日子的期望。比如酵粿,又叫“发粿”,有发家发财的好寓意,人们将它做得很大,甚至有几十斤重的“大发”,这粿是用米粉发酵做成的。最喜庆的莫过于红桃粿,其因外形酷似桃子造型而得名,有长寿吉祥之意。鼠曲粿也多数做成桃状,它的名号源于粿品中的主要食材“鼠曲”。这是一种青草药,遍布于潮汕乡村的菜园里、田埂上。潮汕人将鼠曲草晒干后舂成粉状,揉成泥状,与米粞混合在一起做成粿皮,里头包裹的馅有甜有咸。不同于红桃粿的粉红粿皮,鼠曲粿的皮是黑褐色的,用油煎热后能产生古人称之为“鼠耳香”的香气。如今,这些粿品也成了小吃,能在街头巷尾的小食店里吃上。

  陈坚杭最喜欢吃的,莫过于甜粿。普遍来说,甜粿的外观嫩白、细腻、质地均匀,而每家每户制作时,所用的原料不同,甜粿的风味也各有差异。“我的大舅妈喜欢用红糖来制作甜粿,做出来的甜粿偏褐色,这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春节粿品。老一辈的人,用丝线将它一片片切割,可以热吃,加蛋液润一润,煎一煎;也可以冷吃,软软的,很甜润,舌颊盈香。我更喜欢这样的吃法。”陈坚杭说。

  潮州花灯,满城如醉

  “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蝉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二屏秦琼倒铜旗,三屏李素射金钱……”这首在潮州大地广为传颂的《百屏花灯歌》,唱出了潮州花灯的璀璨、无与伦比,是对历史上潮州花灯盛况的写照。春节到潮州,最不能错过的便是潮州花灯这一广东省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潮州花灯起源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春节元宵节庆观赏和民间装饰的综合性灯彩艺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新安余民刊本《荔镜记》取材于潮州民间传说,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多处描写元宵夜潮州游花灯情景。清代吴震方《岭南杂述》有“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无异。”

  潮州花灯集彩扎、彩绘、剪刻于一身,特别融合了潮州特有的潮剧、潮绣、泥塑等多种艺术元素,造型精巧多样,文化内涵丰富,乡土特色浓郁,自成体系,别有一格,是岭南灯彩艺术的瑰宝。2008年,潮州花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小学时,超级期盼过年,更期盼去看花灯。以前在西湖公园举行花灯节,那简直是万人空巷。我总是期盼着大人带去逛,那花灯上有很多民间故事,猪八戒、仙女等等,看得入神,流连忘返。”作家陈大咖告诉记者。陈大咖是潮州人,回忆起孩时春节,最让她难忘的,便是潮州花灯。

  陈坚杭记得,那时春节,大街小巷、行铺、院落等张灯结彩,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晚餐过后,潮州人无论男女老幼,上街游览赏灯,猜灯谜,到处人山人海,热闹欢乐。不同于北京宫灯、上海龙灯和广州走马灯, 潮州花灯形式多样,有纱灯、活景、屏灯、涂灯等。花灯题材有花果、虫鱼、鸟兽、山水园林和戏剧、民间故事人物等,可谓“万物皆可入灯”。多时达百屏,《百屏花灯歌》正是由此而来。

  今年,古城潮州年味浓,2023年潮州古城花灯灯展也在古城亮相,从1月19日持续至2月6日。城墙两侧,兔子花灯喜迎来客。城墙中,广济门至下水门段,展示潮州花灯非遗传承人、花灯制作大师带来的作品。花灯鼓乐,满城如醉。

  潮州风物

  新春如意,橄榄来试

  “新春如意,橄榄来试。”你若是在春节期间造访潮州人家,主人家一定会热情地递上精美透亮的零食盒,里面装着清洗干净、翠绿娇小的橄榄。橄榄,是潮州家庭必备的年货,也是酒楼食肆里春节期间常备的小食。

  挑拣一粒放入嘴中,细细咀嚼,那橄榄的清香,瞬间在口腔中绽放,进而绵延至全身,不一会儿,周边空气中都荡漾着橄榄的醇香,直叫旁人垂涎。小小橄榄,甘香清爽,叫食者唇齿生津。橄榄是潮州人极爱的水果,闲来无事时嚼几颗,饭后饱腹时嚼几粒,帮助消化;在潮州古城的牌坊街上,“油甘橄榄汁”也甚受欢迎,没走几步就能看到它的身影。近年来,橄榄也被新中式茶饮品牌挖掘并研发成网红饮品,畅销全国。

  橄榄栽种历史悠久,潮汕地区的水土适宜种植,潮州、饶平、潮阳等地皆盛产。秋冬是橄榄成熟采摘的季节,早熟的品种果肉生涩,榨汁最宜;充分成熟的橄榄则鲜食最佳,对于价值较高的鲜食橄榄,至今仍有人工采摘。

  潮州名气最为响当当的,当属潮安文祠橄榄。据《潮安发布》介绍,文祠橄榄栽培至今约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之所以能产出优质的橄榄,皆因环境优势:文祠镇地处低纬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夏长冬短,森林覆盖率达到80.61%,因此利于橄榄生长。民间素有“桃三李四橄榄七”的说法,指的是橄榄树生长缓慢,至少要栽种7年才能挂果,且有大小年之分。

  橄榄的外表,并不夺目,个头小,青翠,它的风味却是独特而醇厚。如同潮汕散文家杜祝珩老师所言:“潮汕人的个性,如这小小的橄榄一样,不张扬,不虚夸,内敛而含蓄。”想来,确是如此。

  “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除了橄榄,还有一水果,是潮州春节年货清单里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潮州柑。

  潮州人蔡杰在回忆起家乡春节习俗时说,每逢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长辈们就会在礼品中放入一对“大吉”,祝福对方新一年“大吉大利”,而朋友往往也会回赠一对“大吉”。潮州人的周全礼数,藏在这一送一赠的祝福之间。所谓“大吉”,即“大桔”,这是潮州人赋予柑的本地名号。在潮汕地区,柑是象征吉祥的水果。

  潮州柑的名气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首赞颂潮汕地区各地美食的歌谣里可见:潮州出名碰桶柑,山门城出好束沙、大长陇出好南糖,流沙出名浮豆干。“碰桶”是“潮州柑”的一种。潮州柑春末夏初开白花,秋季结果,冬季收获。寒风凛冽之时,却是它硕果累累之季。潮州柑有蕉柑、碰桶柑和雪柑三个品种。其中碰桶柑是中国柑桔类中果实较大、品质优的品种。其果硕大,朱黄色,皮松脆而浮凸,不紧黏其瓣,故最易除皮。瓣肥汁多而少核,味甜如蜜,因此有人给它美誉,称做“蜜柑”。用手轻轻一掰,毫不费劲地,就能掰开来。淡淡的柑香在空气中弥散开来,撕下一瓣放于嘴中,轻轻一咬,饱满的果汁喷涌而出,细腻的果肉在口中游荡着。那甜,沁人心脾。

  过去,清贫的人家,即使过年没有大鱼大肉,也必定会备上几盘“大吉”。把新鲜的潮州柑摆放到一个个盘子里,一般摆成“金字塔”形。讲究的人家,甚至会联系相熟的果农,从他们那儿一手采购刚从树上摘下的新鲜柑,到手后,用心修剪一番,只保留一点绿色盎然的枝叶,以达到美观效果。

  悠悠柑味香,潮州人那岁月静好的悠然小确幸,就这样包裹在一个个金黄的潮州柑里。

  围炉过年,好生热闹

  除夕里,“围炉过年”是潮州人家的传统习俗,所谓“围炉”,即吃年夜饭的意思。清光绪《潮阳县志》这样记载:除夕放爆竹,家人团坐而食,谓之围炉。它与广式打边炉不同,更多的作用是不断温热食物,因为此时天气冷,上桌的饭菜不一会儿就冷却了。潮汕美食家张新民老师在其作品中说道:围炉习俗中的传统菜肴意蕴深长。比如韭菜炒猪血,“韭”代表“久”,有长命百岁之意,血则取“发”的谐音;豆生(芽)炒肉片,寓意财富年年增加(生)。而现代人的围炉,则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比如象拔蚌、带子等。对陈坚杭一家来说,除夕夜里“围炉”必少不得一盘卤鹅、一盘新鲜的黄牛肉、乌耳鳗、石斑鱼、甲鱼和猪肚,热闹而温馨。华灯初上时,正是家家户户开始“围炉”时,无论身处何方,这一天,一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合聚。其乐融融,烦恼一扫而光,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

  到了正月初七人日,潮汕人的蔬菜节来了。家家户户都要买上7种不同的当季蔬菜混合在一起烹煮,名为“七样羹”。其中,芥菜、厚合以及萝卜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的4种,可随意选配。这个节日,源于潮汕先民对春、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恩。这其中,也暗含潮汕人的养生之道。经过连续多日的大鱼大肉,佳肴美馔,肠胃需要一定的休养生息,清素的菜煲,正能消积化食。

  潮州风光

  潮州牌坊街

  位于古城中心的潮州牌坊街是集文化游览、非遗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街区。据黄梅岑先生《潮州牌坊纪略》载:“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在文旅部网站公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潮州市湘桥区牌坊街与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等著名旅游街区一同入选。

  牌坊街特色建筑是中西合璧的骑楼,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侨乡风貌。牌坊街骑楼的店铺主要围绕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手拉壶、工夫茶以及潮州三宝、牛肉火锅、粿条等潮式美食。去一趟牌坊街,就可以了解到潮州古城的前世今生。

  广济桥

  民间有句话说:到了潮州不到广济桥,相当于白来潮州。这座历时359年时代变迁的古桥,承载着潮州的许多历史记忆。

  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又称潮州湘子桥,位于潮州市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汕地区著名文物旅游胜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是我国古桥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河北的赵州桥、福建的洛阳桥、北京的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潮州西湖

  潮州西湖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224年的历史,是全国三十六大西湖之一,也是潮州八景“西湖渔筏”的所在地。西湖渔筏是秀丽壮观的西湖景色中最富有诗意和惹人欲醉的绝妙景致,因渔筏出没于潋滟空蒙,变幻无穷的湖光水色之中而得名。

  西湖古昔是韩江的支流,也是崩堤冲成的大湖。景区水色山光、相映成趣,人文景致也不少,主要包括景韩亭、栖霞亭石刻群、葫芦山摩崖石刻,以及“西湖二十四景”中现存的“莲池晓风”“雁塔题名”等景色共十几处,其中葫芦山摩崖石刻130多处和涵碧楼被列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湖古寨

  这是一座绵延千年的古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创乡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是以前潮汕滨海贸易重镇,潮人“出海过番”重要港口和驿道。

  寨内辟三街六巷,保存着100多座古建筑,有线条洗练的宋式建筑、风格简约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的清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华侨建筑,堪称“潮汕古建筑博览”,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美称。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品味广州年
   第A3版:品味广州年
   第A4版:我是家乡代言人@潮州
   第A6版:广东
   第A7版:健康
   第A8版:视觉
“潮味”新春 山海相连“贺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