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新年将近时,家乡的人开始张罗做豆腐,那磨豆腐的“吱呀”声,裹挟着记忆中浓郁的年味,在我心里氤氲开来。
磨豆腐的程序很多。磨之前,先从瓷缸里倒出一盆子黄豆,把个大、光滑的摇出来。拣好的黄豆,需用井水洗干净,放在大一点的盆中浸泡一整夜,待第二天一大早,就进行沥水,沥去水分的豆子放在大一些的盆里,端到村里的磨坊里排上队。排队的时候,乡民们互相帮忙推磨,我守在磨盘前,看着那粒粒饱满的黄豆从磨轮中旋转掉落,渐渐轧成了乳白色的生豆浆。
轧好的生豆浆装在木盆里端回家后,还要再过滤一番。母亲将纱布铺在筛子里,把磨好的豆浆倒在纱布上面,裹住挤压,滤出豆渣,再把细腻润滑的豆浆倒进铁锅熬煮沸腾。估摸时间到了,母亲一边用勺子撇去上面漂浮的泡沫,一边把熬熟的豆浆倒在陶缸里。这时,父亲舀来少许卤水,倒入豆浆里,并用勺子轻轻顺一个方向搅动搅匀。不多时,清淡的豆浆好似中了魔法,慢慢发生了变化,开始形成一朵朵的云团。随着云团逐渐增多,豆浆已凝结成白白嫩嫩的豆花。
母亲一脸喜气,忙用勺子将豆花快速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托盆里,再用包布将豆花包起,压上盖板,最后在盖板上压了一块青石。母亲说,如果想吃嫩一点的豆腐,时间就压得短一点;如果想吃老一点的豆腐,时间就压得长一点。第二天早上起来,打开布包时,豆腐已结结实实,白白生生,鲜鲜嫩嫩,其光滑的表面,还留下了包布那交错的纹印,煞是好看。母亲微笑着拿起小刀,将豆腐划成一块一块,那扑鼻的豆香立刻弥漫在空气中,氤氲静美,缱绻缠绵。这个年,又因着豆腐的丰盛,而心满意足。
切成块的豆腐,母亲会把它们装在碟子里,撒些盐花后,让我给外公外婆、大姑小姑送一些,剩下的泡在凉水中,留着过年的时候吃。在母亲的一双巧手下,各种各样的豆腐菜,直把人馋得咽口水,直把春节点缀得丰富多彩。
还记得,我最爱吃母亲大年三十做的那道鸡蛋豆腐,极尽美味。其做法也简单,先将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薄片,两面裹上一层面粉,接着准备些搅拌好的鸡蛋液,淋在豆腐上面,放进锅中小火慢煎。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出锅,装在盘子中备用。然后在碗中放一勺蒜末,一勺熟芝麻,一勺细细的辣椒面,适量的盐和酱油,用刚烧的热油浇在上面,调好的汁均匀地淋在煎好的豆腐上,最好撒上适量的葱花调色,美味即成。这道鸡蛋豆腐,不光美味,还寓意美好,祈愿来年的生活能过得富富裕裕、幸幸福福。
豆腐,别有风味,为新年增添了不少的福气。鱼头豆腐汤、豆腐三鲜汤、青菜豆腐汤、红烧豆腐、西红柿炒豆腐、麻婆豆腐、酿豆腐、豆腐圆子……美味的豆腐菜,早已成了我们春节宴席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它蕴含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过年时品尝,都能尝出那份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年味,咀嚼出一种开心、幸福的心情……
(江利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