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世遗古城 海丝之路融汇东西

元宵花灯非常精美。
泉州古城地标双塔
洛阳桥
“泉州花灯”非遗传承人在制作花灯作品。
福建漳州水仙“花样”迎新春。新华社图
福建土楼
   小猫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诗人余光中将少小离乡的愁绪融入诗句,感动了无数多年未归故土的泉州游子。湛蓝海湾,连绵群山,由东西方文明凝铸的各色建筑,一唱三叹缠绵悱恻的古韵南音,还有招来山海于碗中的鲜浓美味,都反反复复出现于游子的梦中。

  包容着世界各地文明与本地文化共同生长的泉州人,同样怀着“爱拼才会赢”的心态去往全国乃至全球各地,正因为此,他们对“回家”两个字有着极为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在回家的旅途中,是归心似箭,还是近乡情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境,但对温暖的渴盼却是毫无二致的。当挂于红砖古厝的一盏盏灯笼亮起,刚上桌的面线糊升腾的热气氤氲了一张张笑脸,熟悉又陌生的闽南话或温柔或热情地萦绕在一条条街巷,质朴又温情的点滴所汇聚而成的,原来是“团圆”二字。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馨

  图/视觉中国(除署名外)

  回乡故事

  给家人阔别已久的拥抱

  采访人物

  小猫,“90后”互联网工作者。曾经一心想远离故乡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大有所为”,但在外打拼三年没回家后,开始想念故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小火慢炖的闽地美味,以及家人用乡音反复的叮咛和关切。

  掐指一算,我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乡了。

  异地过年并没有想象中难挨。2022年春节前,我搬到了一个面积更大的房子里,邀请了同样就地过年的朋友同事一起搭伙凑了一桌年夜饭。酒足饭饱后一起聊聊八卦、打打游戏,年轻的男孩女孩们在客厅里“上蹿下跳”,聊到兴起时捧腹大笑,空气里洋溢着活力与快乐的气息。这和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相比,是另一番趣味。

  但等大伙儿散去后,难免会有孤独的时刻。尤其是接到家人的视频电话,看到那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争先恐后同自己说话,絮絮叨叨千叮万嘱,曾经只会咿咿呀呀的表侄女也开始变得伶牙俐齿了,恨不能立刻穿过手机屏幕,给家人们一个阔别已久的拥抱。

  2022年春节的种种画面还在脑海里热乎着,转眼,2023年的春节已经到来。回到家乡,特色的街景、家中的布局都让我感到十分熟悉。我终于回家过年了!

  回到家后,我经常陪长辈们聊天、散步,陪家人做他们喜欢的事情。当然,还拍了很多合照,记录这难得的团圆时刻。

  离家多年,这次回去还和许多久未见面的家乡老友聚会,谈谈过往和现状,再一起逛从小走了无数次的老街、流连过的旧商店。

  在外地很少能吃到正宗闽菜,春节期间,我将所有喜欢吃的家乡美食吃了个够,大大地满足了我的“闽南胃”。

  我推荐的家乡必玩清单

  玩 山海相依,感受自然馈赠

  依山傍海,山海相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大自然给予泉州的最好馈赠。站在“闽海蓬莱第一山”的清源山山顶俯瞰泉州城,你会理解它为何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想近距离体验闽南渔家的生活,惠安小岞的风车岛就是不错的选择。

  逛 古城古桥,笑看千年风云

  作为世遗古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每一处人文古迹,都是这座城市千年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闽南特色和欧式风格交相辉映的建筑和文物,东西文化在海风吹拂中和谐共生,吸引着无数爱好人文历史的朋友。

  吃 闽式鲜味,吃出吉祥如意

  闽南于山海之间,美食之丰富,让每一位在外的游子和慕名而来的游客念念不忘。霞浦紫菜、莆田蛏子、武夷山大红袍……从鲜美海产到山野美味,福建美食绝不会让每一位美食爱好者失望。

  赏 民俗传承,祝福岁岁平安

  在福建有除夕夜吃甘蔗的习俗,寓意着“甜头甜尾”,一年到头幸福生活甜蜜。农历正月初九,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牛、羊、猪、鲜花、新鲜的时令水果、象征长寿的红龟粿等,祈求新的一年福星高照、家人健康平安。

  泉州

  将“新”与“旧”一同向世界敞开

  说起家乡泉州,我都会骄傲地脱口而出:“就是那个入了‘世遗’的泉州!”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地处东南、枕山面海的低调城市,终于被越来越多人看见。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敞开怀抱接纳了远渡重洋而来的商人旅客以及他们带来的各色文明,帆樯林立、川流不息,在西方旅行家的笔下如明珠般熠熠生辉。而如今,古朴却又现代的泉州,依旧恪守“包容”传统,欢迎全球旅客到来。

  登高望远,赏尽青山古木

  泉州的自然风光,首推清源山,这也是我在家乡最常爬的一座山。在清源山顶,我见过被晨雾笼罩的泉州城,也见过落日熔金、华灯初上的惊艳时刻。不仅能迎着山风闲坐品茗,还有现炸小吃解馋,那种松快惬意多年后想起来依然念念不忘。

  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一想起它,一片盎然的绿意便挤满了脑海。当清风拂过,山中万木便沙沙作响,如海浪般向登山者致意。《方舆揽胜》记载,“山有石乳泉,澄洁而甘,其源流衍下达于江,建郡时,以清源名。”一旦你看着清澈山泉映着连绵峰峦与青翠草木,会立刻理解它被称为“南国翡翠”的原因。

  多元文化的碰撞在清源山同样有迹可循,从清源山石造像群可窥见古代泉州海外交通之繁荣,其中最为知名的老君岩造像雕技惊人,栩栩如生。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仰头端详这座巨型石像时,虽然并不知所凝视之人姓甚名谁,震撼与感动却已扑面而来。

  穿街过桥,细数千年烟云

  赏过了青山古树,更不能错过的是泉州的人文古迹。

  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潮,流连于鳞次栉比的商铺,不难想象泉州西街一千多年前“列屋成街”“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一条古街千年史,一日西街一千年”,从城西路走到中山路,你将看到沉淀于时光深处的灿烂文明被这条古街一一串起。闽南特色与欧式风格交相辉映,不同时代的建筑与文物正无声诉说着这座曾被马可波罗盛赞为“东方第一大港”的城市是如何与世界产生连结的。

  当然,这条古街区的底色不只有“宏大”。在清晨的车铃声中,冒着腾腾热气的面线糊和油条花生汤宣布这一天正式开启;茶余饭后坐在门前藤椅上用闽南话“讲古”的阿公阿婆,可能不经意道出了最质朴的人生哲理;坐在小巷咖啡店里发了一下午呆的年轻人不必担心会被谁打扰;聚集在文创空间里的文艺青年们天马行空的点子不断往外冒。

  古老,还是新潮?你很难给它下一个清晰的定义,一如一千年前它所做的那样,毫不吝啬地开放怀抱迎接着不同的文化与不同的生活方式,“新”与“旧”在优哉和缓的步调中互相滋养、和谐共生。

  走过一条街,再去过一座桥。洛阳桥,虽称洛阳,却在泉州,与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余光中回到故乡泉州,不住地慨叹着,“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在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之外,我们也能从诗中看到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桥,已在泉州人民心中烙下无可替代的印记。

  一口鲜美,多年念念不忘

  在家乡,令我最念念不忘的春节美食,一定是炸鸡卷,小时候总是急切地等在灶台旁,想第一口吃到新鲜出炉的炸鸡卷。长辈们习惯在鸡卷中放入三层肉、荸荠、葱白、地瓜粉、调味品等材料,用豆腐皮包裹卷成长卷上锅蒸好后,切块下油锅炸好,可蘸酱或酱醋吃。蒸着吃不易上火,更能吃到里面包裹着的食物的原味,而炸着吃则更香脆。每次回到家吃到长辈包的鸡卷,在感慨美味之外,更多的是在心里叮嘱自己:要好好珍惜。

  “一碗面线糊,点灯吃到亮”,在泉州享用早餐,绝不能错过的就是面线糊了。满街到处可见的面线糊,看似平平无奇,却衔山吞海于碗中:汤底或以猪大骨小火慢熬,熬至浓郁鲜香,或用鲈鱼、梭子蟹、虾米等海鲜熬制,熬得清新爽口,再加入极为纤细的面线和用于勾芡的番薯粉翻搅至整锅黏稠爽滑。

  根据个人的口味,佐以炸醋肉、卤大肠、海蛎、鱿鱼、油条等以煎、炸、卤、炒多种方式制作的各色配菜,最后撒上一把碧莹莹的葱花。趁还冒着腾腾热气,捞起一筷子放入口中,说不尽的浓稠鲜甜,早起的困意瞬间被驱散。

  远归的游子一坐上餐桌,家人必会端上一碗面线糊,这一路奔波的辛劳便在这一碗充满暖意的面线糊中慢慢消散了。春节时更是得来上一碗,“福寿绵长”四个字,早已浸泡在这纤细透亮的面线中了。

  若说面线糊是清晨的动力源,那么在寒气侵袭的冬夜,再没有比一碗牛肉羹更熨帖身心的存在。一口下肚筋道爽滑,一碗吃罢更觉酣畅淋漓。

  乍看之下,牛肉羹用料并不复杂,但其中所倾注的精力和时间却一点儿都不少。如何才能熬制出一碗让泉州人赞叹“正宗”的牛肉羹?关键在于对牛肉的处理,需要将全身力气注入拳头,不间断地将牛肉抓打半个小时,以免牛肉发硬。传统手工打制的牛肉虽然费时费力,但与机器绞出的肉末相比,可谓是烂而不碎,将牛肉的鲜美滋味尽数捶打了出来。

  实际上,泉州人对牛肉的偏爱,是宋元时期远道而来的商客所“熏陶”的。可以说,一碗牛肉羹,也藏着一段海上丝绸之路的饮食文化交流史。

  福建

  奔赴山海间

  将目光从泉州放眼至整个福建,蓝色与绿色无限交织,曲折的海岸线与连绵的群山构成了福建的骨架与轮廓。在其中,你还能看到白鹭展翅飞过了厦门的天空,黄色的土楼如来自外星的飞碟般列于山水间,萦回的溪流倒映着峭立的山峰,烟紫色的云霞铺满了杆影交错的滩涂……

  贯穿山海的历史足音

  提起令外省朋友耳熟能详的历史人文景点,鼓浪屿定有一席之地。这座不过1.8平方千米的小岛,却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馆”。岛上一千多座风格各异的建筑错落于碧海蓝天与葱郁树木间,挑个人少的午后漫步岛上,偶尔会听到琴声从某座建筑中倾泻而出,于海风中徘徊。华侨们则将闽南、南洋、西式风格融合于建筑中,如“藏海补山于园”的菽庄花园,由地方名绅林尔嘉所建,闽南与西洋色彩相融出独特的建筑风格。钢琴博物馆便位于园中的听涛轩内,钢琴家胡友义将自己毕生收藏的钢琴藏品都无偿献给了家乡鼓浪屿,国内第一家钢琴博物馆就此诞生。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音乐之岛”。这座小岛诞生了一百多个音乐世家,穿越百年的“音乐基因”令人惊叹。

  将视线从海浪澎湃的闽南转向青山连绵的闽西,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中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神之围楼”,令不少观众对气势磅礴、如梦似幻的福建土楼心生向往。“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这句生动的民谣描摹的便是电影实景地永定承启楼。2008年7月6日,福建省永定、南靖、华安三地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与背后沉淀的历史文化蜚声中外。福建土楼诞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方方圆圆,气势轩邈,土楼巍巍,联袂矫矫”,当你看到错落于山林溪水之间的土楼群,感受到浓缩于土楼中一个个精彩的小社会,很难不被客家人民的建筑智慧与中华文明的坚韧包容所震撼。

  惹人流连的船影霞光

  横亘于赣闽交界的武夷山脉,如一条碧色长龙逶迤550公里,抬升了东南海洋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了中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造就了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公元1616年,徐霞客首次入闽,流连沉醉于此处山挟水转的奇险风光,游历不过短短三天,却洋洋洒洒留下了长长的游记。

  山水之外,还有茶香从诗句辞章中袅袅溢出。“茶”同样是武夷山的关键词。这里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肉桂”茶、“大红袍”、正山小种红茶等武夷名茶是海内外无数茶客的心头挚爱。于云雾缭绕的山头沏一壶清茶,听远处隐约传来的两三声棹歌,古人所向往的山居生活,莫过于此了。墨香茶香融于山光水色,正因为此,武夷山早在1999年便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单。

  与向来名声在外的武夷山不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涌入坐落于闽东的一个古老县城。

  红日喷薄,霞光万丈,在微妙的光影变化中,重重的杆影、纵横的围网、摇曳的紫菜、漂泊的渔船好似洒落于天地间的墨点。当渔民于熹微晨光中撒开渔网,更是为画面增添了无可比拟的故事张力……霞浦滩涂的惊艳瞬间无需久候,无论四季晨昏都有令你忍不住按下快门的时刻。时针一转,景致便千变万化,梦幻的景色与朴实的民风在变幻莫测的色彩中完美相融,如此天然且丰富的摄影资源吸引了国内外无数游客前来,带动了霞浦全域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难得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短暂抽离,更要用双脚去丈量、用肉眼去捕捉、用耳朵去倾听,让这份难得的诗意与感动自然而然灌满胸腔。

  互赠水仙,所盼皆可期

  过春节,各地有各地的过法,可以清新雅致地过,也可以红红火火地过,但互送祝福的心意却是相似的。

  怎样过才足够雅致?互赠一盆水仙吧。“天下水仙数漳州”,作为中国最大的水仙花种植基地,漳州已有五百多年的水仙花种植历史。寒冬一到,被称为“凌波仙子”的水仙花便抽出一支支花箭,渐渐舒展绽放,展露俊雅清丽的身姿,只需置于角落,便一室都是馥郁幽香。在新春到来之际,漳州人民习惯于携一盆水仙花,将新春祝愿一同送予亲友和邻里。互赠水仙的寓意即来年万事胜意,所盼之事都像水仙花一样悠然盛开。

  而红红火火地过,用的可能是真的火。在地处闽北地区的南平光泽农家,有一种叫“烧岁火”的新年民俗在畲族群众中代代相传。“烧岁火”又称作“焖树蔸”,大年三十吃罢年夜饭,拿出晒干的树蔸,用松光和小木柴帮助慢慢焖火,一家老小将其围坐,火光映着笑脸,喝热茶,嗑瓜子,聊着天,守着岁,就算天气再冷,浑身上下也变得暖融融。原本兴奋不已的小孩子通常在后半夜也会耷拉下眼皮,大人将孩子们安顿睡去后,仍要坚守后半夜,并及时添柴保证岁火燃烧至天明,绝不能因为熄了火而“断了好运”。坚守一整夜的岁火后,还得在天光微明之时用鞭炮将喜气迎入大门,这新的一年的好运才算被“守住”了。

  福建的春节能有多热闹?一整座城市都可能化身灯火和歌舞的海洋。从正月初一直至元宵,甚至到三月底,龙岩城乡的大街小巷热闹不息:采茶灯、舞狮、船灯、龙灯、鼓吹……灯火通明,鼓乐齐鸣,令人宛如置身梦幻之境,民间艺人们各展身手,力图呈现一年中最盛大的视觉盛宴。其中,采茶灯已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是一项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歌舞,在采茶锣鼓声中,展现采茶时节茶园中繁忙之景。

  一桌美味,都是好意头

  在福建过春节,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游客,你的胃都绝不会被亏待。

  所谓“吃蚶赚大钱”,在厦门人的除夕餐桌上,血蚶从不缺席。血蚶,学名“魁蚶”,多血且味好,尤其是到冬月时最为肥硕鲜美。最有趣的是,吃完的血蚶不能丢,还得留着抛“蚶壳钱”,将蚶壳洗净往床底、门后、屋顶抛,一道道弧线中寄托的是闽南人新春“招财”的愿景。

  除了要“有钱”,还得要平安。逢年过节,福州人的餐桌上必定少不了一道“太平燕”。“太平燕”由鸭蛋和肉燕组成。福州方言中,鸭蛋被称为“鸭卵”,与“压乱”“压浪”读音相近,含有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之寓意。太平燕在福州人心目地位之重要,甚至已到了“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的程度。

  在莆田话中,“面”与“命”同音,过节时端一盆卤面上桌,“长命百岁”的祝福也就送达了。卤面的做法丰俭由人,想吃得清淡爽口,仅加入香菇、虾仁也足够美味,而如果加入鲍鱼、龙虾等海味,那就是一份的“豪华套餐”了。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品味广州年
   第A3版:品味广州年
   第A4版:我是家乡代言人@泉州
   第A6版:美术
   第A7版:文娱·闲情
   第A8版:深度
世遗古城 海丝之路融汇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