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行动方案》,讲好广州人大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彩故事,本报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进行时》专题栏目。该专栏将围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广州各级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尽责,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讲好广州人大故事,展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的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广州结出丰硕果实。
草木葱翠,水秀山青——花都区梯面镇茅輋自然村宛如世外桃源。鲜为人知的是,这条小山村里竟隐藏着千余亩的百年古茶园。
而古茶园的线索来自人大代表的一次走村入户:2021年8月,在与村民喝茶聊家常时得知“云雾茶”采摘自老山茶树,代表们高度关注,多次走进原始林摸查,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千亩生态古茶园。
此后,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联动,聚焦梯面古茶园的保护、修复和开发,将其作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行动。代表们接续努力让沉寂百年的古茶园“活”了起来,茶文化的挖掘、茶产业的布局,为梯面乡村振兴持续助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动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贾政
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山林 原生态古茶园“掀起盖头”
2021年8月,花都区梯面镇人大代表邓伟东、周玉叶、刘志强和梯面客家嫂联合开展“乡约5点”访民情活动。他们来到茅輋村入户走访,与村民喝茶聊家常。
“热情的村民拿出自家制作的茶叶招待我们,茶水丝丝甘甜,与众不同。”镇人大代表周玉叶于是询问茶的来源。村民讲,茶叶是代代相传制作的“云雾茶”,也叫老茶婆,从茅輋山里百年古茶树上采摘,但茶园有多大、茶树年龄究竟多少年,也没人能说清楚。
原生态古茶园“养在深山人未识”
熟悉当地情况的梯面客家嫂党支部书记吴展红,向代表们讲述了当地梯面茶的历史。
“据相关历史资料记载,梯面茶文化历史悠久,花都区梯面镇在清代中期已是广州地区重要的产茶地,是广州四大历史名茶产地之一。”吴展红说,鼎盛时期梯面镇有茶园万多亩,被誉为“十窝九岭都是茶”,而且梯面茶质量好、产量大,远近闻名,销往国内外,在清末民初期间,相关茶楼就把它列为我国名茶之一,供茶客饮用。
当年,绝大多数农民乐于种茶又种稻,一般农户都种三五亩茶园,有不少农民专耕山种山茶,成为种茶专业户。可惜,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人力、物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水稻种植上,茶园逐渐荒废,梯面茶这一名优特产从此逐渐销声匿迹,关于茶的历史也被遗忘在大山深处。
代表们决定亲自探寻古茶树。“竹杖芒鞋轻胜马”,爬山头、下险坡,一行人与镇村干部多次深入茅輋山林,惊喜地发现了位于梯面镇红山村茅輋自然村山林间的原生态古茶园,其中不少还是衍生的野放茶。
在代表们的积极呼吁下,镇党委政府和村委快速组织起对古茶园的生态保护,多次邀请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广东省农业科学茶叶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等的专家团队深入原始林和次生林实地考察。
部分古茶树树龄超300年,发现珍稀茶树群体
专家考察鉴定的结果令人振奋——部分古茶树树龄估计有300年以上,特别是其中的毛叶茶树最为珍贵,数量最多最集中,属于目前国际上发现的非常珍稀的茶树群体,而且天然无咖啡碱。
“古茶园位于红山村西面的茅輋自然村,茅輋村海拔322米,是花都区海拔最高的一条自然村。”红山村党支部书记邓伟东告诉记者,茶树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昼夜温差大、湿润的气候使茶更加清纯幽香,品质更佳。
专注研究梯面镇客家文化的韩桥生告诉记者,红山村茅輋自然村种植山茶已有数百年历史,茅輋王姓先祖由清远英德迁入茅輋,沿用前人留下的田地和茶场谋生。
“现在有些村民还懂得利用传统手艺制作‘老茶婆’和客家炒茶。”韩老师说,人大代表、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古茶园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让消失的茅輋古茶园再现红山。
梯面镇镇长朱震介绍,目前已在茅輋村7处山岭初步清理出古茶园1030亩,开发了7个采茶点。
2022年4月,梯面镇组织茶专家对2022年清明头轮茶进行了绿茶、乌龙茶、毛叶茶、种头红茶等多茶类名茶创制,评分都达到90分以上。其中,第六山头毛叶茶茶芽制成的白茶,芽头肥硕秀丽,汤色亮白如泉如琼,评价总分96分,达到国家级名茶标准。
经专家论证,梯面镇茅輋古茶园是广州现存唯一的比较完整的原生态古茶园,有大面积成片古茶树群落,主要包括毛叶茶和梯面本地群体种,极具保护和开发价值。
代表三级联动共赋能 古茶园重现“茶香竹翠”
消失了数十年的茅輋古茶园,还遗存了多少古茶树?古茶树资源需要保护和传承,经区、镇人大代表建议,梯面镇将古茶园的保护开发列为2022年度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代表持续推动茶园生态保护,古茶树标记造册长势喜人
针对此前古茶树缺乏适当的管理和保护、生长不良、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人大代表建议,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优化古茶树茶山茶园生态可持续发展;增强古茶树种质资源保护意识,积极做好古茶树资源分布及生长状况的普查。
同时,代表建议提高科学保护古茶树的能力,推广古茶树科学管养和防治病虫害技术;加强古茶树资源圃建设,共同打造茅輋古茶树名优资源园,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合理采茶规范制茶,保证古茶树茶品质量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打造茅輋茶的金字招牌。
区、镇、村积极采纳代表建议,共同对古茶园采取各项措施进行保护。镇人大代表、红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刘志强告诉记者,在古茶树保护区域内,村民清理了一千多亩古茶树周边的杂草、藤蔓、矮灌木、枯草枯枝,并按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科学人工修剪茶树,新修人工步道达5公里。
为更好辨认古茶树,2022年五、六月份,还对茅輋山岭约5000棵毛叶古茶树系上红带作为标记,方便后续进行更好的保护和研究。组建了村级的管护队伍,安排管护队成员现场定点打卡,巡查古茶树生长情况、保护古茶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梯面镇镇长朱震告诉记者,目前已把入山道路拓宽并计划铺设沥青,对古茶园分批清除杂树杂草,开出茶园步道,张贴警示标语标志,普查甄别古茶树标记造册,古茶树得到了初步保护。
将保护“茅輋古茶园”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举措
2022年以来,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将保护“茅輋古茶园”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内容。市、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及相关工委多次实地察看古茶园,督促做好古茶园保护,科学合理规划利用生态资源。
在2022年7月的“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中,为进一步保护和挖掘古茶树资源,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花都区人大常委会和梯面镇人大代表中心联络站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30余人,以“振兴古茶园”为主题,开展梯面红山古茶园研讨活动。
代表们戴着草帽,在烈日骄阳中深入了解古茶园的历史背景、发掘保护、茶树品种等情况,并就进一步保护利用古茶园进行研讨。代表们提出要规划先行,做好古茶园生态资源保护的基础工作;要深入挖掘古茶园的文化底蕴,用心用情讲好梯面茶文化故事;要充分利用好古茶园的自然生态和旅游资源,打造梯面茶品牌,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梯面镇人大代表西部片区联络站站长莫小芬、东部片区联络站站长欧阳少云等,联合梯面客家嫂举办茶道文化培训班,讲述古茶园的悠久历史、品茶文化,讲解采茶标准、茶叶加工工艺,并现场教学如何泡茶、品茶、敬茶,为茶文旅产业未来发展夯实专业茶技基础。
市人大代表黎名准是红山村代表联络站的进站代表,通过联络站知道古茶园发掘的情况,随即延伸履职触角、架起服务桥梁,主动联系英德市英州红茶叶有限公司并联合市、区、镇人大代表开展实地考察,推动双方就茶叶产业和茶叶文旅以及竹笋产业达成合作意向,进一步拓宽古茶园文旅融合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思路。
“红山茅輋古茶园的保护开发全面诠释了梯面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梯面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梯面镇镇长朱震告诉记者,代表们的建议非常具有指导性,目前已开展梯面镇古茶树创新茶叶产品开发研究和编制古茶园保护利用可行性报告,拟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梯面茶树资源普查。
下一步,将做好梯面镇古茶树资源保护,加快开发利用,发展茶旅产业,新建部分生态观光园、筛选优异茶树新品种,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加快引进茶叶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打造广州茶叶品牌,实现茶科技、茶文化、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为梯面乡村振兴持续助力。
“我相信梯面茶产业会越来越好。”在茶园工作的王金全是土生土长的茅輋村民,他告诉记者,由于村子环境好,有不少人喜欢开车上来走一走,爬爬山,如果搞好古茶园的开发,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游玩、赏茶、品茶、购茶,带旺当地农家乐和民宿,这样“村民就在家门口创业,村集体和村民收入都会增加。”
致力古茶园保护的代表们
接地气 察民情 聚民智 惠民生
“梯面古茶园正是梯面茶历史、茶文化以及百年古茶树保护的鲜活例子,在发现、保护、开发过程中都能看到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履职的身影。”花都区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主任罗伟忠告诉记者。
代表们“接地气、察民情”。发挥来自人民、扎根人民的特点优势,拓宽联系群众渠道,通过代表联络站“站内站外”相结合等方式,在走访了解村民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弱信号”中敏锐捕捉了古茶园的“强信息”,并及时反映、迅速行动。
代表们“聚民智、惠民生”。区、镇人大多次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古茶园开展视察、专题调研、代表小组活动,代表们广泛听取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为梯面茶文化传承、古茶园保护开发提了好多“金点子”,真正发挥代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