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香港往返内地的高铁缓缓驶出站台,港珠澳大桥上的大巴车入境珠海,皇岗、深圳湾口岸再现排队等待的人流……等待了3年之久的大湾区百姓向着美好生活踏出了坚实一步。1月8日零时起,香港与内地实施首阶段通关。同一天,由内地、香港或台湾入境澳门,如7天内无外国或其他境外地区旅居史,就可以免核酸检测通关。粤港澳之间的出入境政策正逐渐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恢复通关后,三地百姓得以顺畅往来交流,农历新春到来之际,阖家团圆的大湾区已是一派祥和欢乐图景。人们都有哪些新年愿景和计划?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大湾区青年,听他们一一道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肖欢欢 程依伦 张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武威 肖欢欢 程依伦(除署名外)
香港创业青年:阔别3年 90岁祖母等我吃年夜饭
“今年春节终于能回家和家人一起过了。 这几天奶奶听说我要回香港过年,高兴得不得了。通关这一天,我等了整整3年。”“90后”香港小伙林嘉伟难掩兴奋,过去三年是他一生中难忘的一段时光,他一直没回到香港和家人团聚,但他也在广州找到事业的新方向。“也算是意外收获吧,广州是我的福地。”林嘉伟笑着说。
林嘉伟出生于1994年,身上有着和年龄不相符的沉稳。2019年下半年,林嘉伟的公司与内地一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订单金额上千万元,但2020年疫情发生了,“我当时挺崩溃的,因为那原本是我赚取人生‘第一桶金’的好机会,但疫情改变了我的规划。”
林嘉伟说,当时受疫情影响,原本签订的合同很难如约履行,从那时起,他就留在广州寻找创业机会。“我当时心想,就算我不当老板,在广州找一份工作也挺好的。”
林嘉伟告诉记者,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广东出台了很多支持港澳青年来广东创业的政策,林嘉伟的姐姐和妹妹如今也都在内地工作。“我妈当时就跟我说,广州发展这么好,你干脆留在广州吧,不要回香港了”。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林嘉伟认识了广州本土企业家陆鹏毅,两人十分投缘,随后成了合伙人,“我们主要是把企业的需求和另外一些买家的需求做对接,帮助企业少走弯路。”林嘉伟本来就是做外贸的,因此这项工作他得心应手。
回忆起3年来在广州生活的点点滴滴,林嘉伟感慨万千。2021年5月当广州出现疫情时,林嘉伟主动到居住社区报名,穿上防护服,成为一名基层防疫志愿者,为社区长者送物资、倒垃圾、量体温。“在我的人生中有这么一段和广州同甘共苦的日子,我感到特别自豪。”在林嘉伟看来,广州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如今,林嘉伟在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动员香港青年到内地就业,他说,此前不少香港青年对大湾区的就业和创业环境不了解,不太敢跨出这一步,他就现身说法,把这3年在广州工作的经历说给他们听。在林嘉伟带动下,如今已经有几名香港年轻人在大湾区创业,干得风生水起。
林嘉伟的祖母已经90岁,祖母很疼爱他,3年来经常念叨着孙子,“我祖母望眼欲穿。3年了,我终于要回香港了,她等着我吃年夜饭呢。”
林嘉伟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在广州开一家养老院。他说,这些年在大湾区城市养老的香港居民越来越多。林嘉伟作为公益活动志愿者,经常去养老院探望老人。林嘉伟告诉记者,香港的养老院面积较小,很多香港老人来到广州看到这里的养老院宽敞明亮,有的还有医生驻点,都十分羡慕。“对香港人来说,在广州生活的幸福指数确实很高。”林嘉伟说。
驻港国企员工:下车就能回家 团聚来之不易
1月15日傍晚,广州中国大酒店,李先生迫不及待地从香港到广州的直通巴士上跳下,打了一辆出租车,直奔已经离开半年之久的家。“终于能够一下车就马上回家了。”李先生兴奋地说。
李先生是一名国企的工作人员,据其工作职责,他需要长期在香港工作。他告诉记者,最近3年,除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他和家人的联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20年以前,由于香港与广州之间距离近,他每隔一两周就可以回家一次,“虽然与家人分隔两地,但是沟通和交流的时间基本可以保障,也可以力所能及地照顾家庭。”
但最近3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李先生每次回家所需的时间都大大增加,“以前隔离时间需要14天,最长时甚至需要21天,为了保证正常工作不受影响,我只能尽量减少回家的时间,从半年到一年,甚至超过一年才能回家一次。”长期不能回家,李先生对家人的思念和亏欠感让他产生了不小的压力。
如今,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李先生终于恢复了“周末穗港两地跑”的大湾区生活。“通关落地后,我非常开心和激动,随着这轮疫情高峰过去,我能明显感到境内外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的有序恢复,企业的业务和经营也在有序复苏。”李先生告诉记者,从香港返回广州,自1月8日开始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人们可以乘坐巴士、跨境客船等传统通行方式,还可以选择通过港珠澳大桥入境等新渠道;同时,深圳湾、港珠澳、落马洲、罗湖等口岸准备充分,通关快速便捷,也给大家返回内地创造了良好的通关环境。近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恢复运营,更加方便了他往返。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通关将更加便利,我们回家的道路也会更加通畅,我长期驻港工作,经历了疫情后,更加感觉到这一切的来之不易,我非常珍惜,接下来终于可以更多和家人团聚了。”李先生说,他希望粤港澳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更加密切和通达,为大湾区青年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驻穗香港青年:期待通关后两地人才交流
香港青年Kit新年有一个重要计划,那就是等到年初二那天,带女友回香港家中见父母。“我和女友一直在等通关放开,以便见过父母之后再做相关的人生安排,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他笑着说。
Kit上一次回香港还是2020年初。他的工作地点在广州,在疫情发生前,每年他都会往返香港和内地间五六次,而疫情发生后,他往返两地就变得越来越不易。
2021年,彼时即将30岁的Kit遇到了如今的恋人,两人原计划面见父母,但因为疫情,这一计划不得不一再延后至今。
“今年会是两地交往更加紧密的一年。”Kit告诉记者。他所服务的公司专门承接建筑工程咨询、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等项目,总部在香港,因此广东这边有不少公司员工都是香港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落地实施,公司开始承接越来越多来自广东的项目,因此不少员工都过起了双城生活,“我们公司有一位工程师此前在北京生活工作了8年,因为大湾区发展机会多,4年前来到深圳工作,平时则住在香港,每周都要跨境上班,一方面负责深圳项目的施工和验收,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顾家人。此前他长时间没能回香港,但如今通关恢复后,大家来往粤港澳的意愿变得格外强烈。”
Kit还告诉记者,他所在企业对于两地通关后业务交流和往来的意愿同样格外强烈。仅2021年~2022年间,公司就承接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广州之窗以及香港马会在从化的旅游建筑等项目。“疫情期间,很多时候我们广州分部都是充当总部和客户间传声筒的功能,导致沟通成本较高;现在两地通关恢复之后,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迅速提升。”
他还认为,随着两地通关恢复,将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劳动人才要素、资金要素、文化要素等的交流。疫情发生前,公司会时常给员工申请去香港短期办公的机会,特别是针对刚毕业的内地同事,可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经验,但近3年这些交流被迫暂停,也有不少员工出于家庭考虑选择回家乡找工作,从而造成部分人才流失。“通关恢复对粤港两地企业留住人才将起到积极作用,我们也越来越看好大湾区市场,今年相信香港和内地各行业之间的跨界合作、技术交流的频率和规模都将会更高。”
在港博士毕业生:通关恢复后准备在大湾区就业
在定下今年2月份从香港回沈阳的机票后,东北人小刘长吁一口气。小刘上一次回东北还是2020年1月18日,那年在东北过完年返回香港读书后,小刘便再也没回过故乡。连续两年春节他都是独自一人过。“今年可能还是一个人过除夕,但至少我可以在年后回去陪伴家人一段时间了。”小刘笑称。
小刘如今正在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所在学院类似他这样的内地学生并不在少数。由于博士期间学业压力大,加上此前的疫情防控政策,不少学生出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考虑,要么选择留在内地上网课写论文,要么就待在香港,小刘属于后者。
得知1月8日两地通关恢复的消息时,小刘格外兴奋。他告诉记者,今年8月如果顺利他将会从学校毕业,并在父母见证下穿上博士服。在就读香港大学之前,他曾对自己的博士生活有无限期待,比如可以邀请父母来香港看看自己的大学生活,以及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等。“希望未来半年,这些愿望都可以一并实现。”
通关恢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刘后续的人生计划。小刘坦言,疫情下大家的就业压力增大,学术竞争也变得格外激烈,“尤其在我的专业领域,疫情催生了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类文章的发表数量突飞猛进。”原本小刘计划读完博士后去国外继续深造,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加上香港人才政策的推出,他正考虑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内从事教学和科研。
“从目前来看,以我们学校的教学背景,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的前景比较可观。”小刘表示,香港如今受到越来越多有深造意愿的内地学生的青睐,据他观察,很多港校开始扩招学生和吸引师资,同时港校回内地办学也成为一个新趋势,如香港科技大学创办了广州校区,且目前已经招聘了很多优秀的博士生,“港大其实也有计划到内地办学,只是此前因疫情阻碍了进度,相信通关恢复后,各项发展将很快步入正轨。”小刘说。
澳门来穗青年:“免检通关”后要抓住大湾区发展机遇
1月8日起,由内地、香港或台湾入境澳门,如7天内无外国或其他境外地区旅居史,就可以免核酸检测通关。当日,澳门多地的“烟火气”更旺了。
刘延鑫是一名来自澳门的“90后”,201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之后来到广州,现就职于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他也是首批在广州担任公职的港澳青年之一。
刘延鑫告诉记者:“澳门免核酸通关后,我回家更方便了。现在我不仅可以在澳门看看演唱会,还可以过去香港跟许久没见的同学、朋友见面,这都是之前3年不敢想象的事情。今年我打算1月18日就回澳门过春节,年初六晚上回来。”
疫情期间,刘延鑫和澳门家人主要依靠视频电话沟通。2022年受疫情影响,刘延鑫只在3月和12月回过两趟家,每次回家也颇费周折。他告诉记者:“原先只要在南沙客运港坐船1个多小时就能直达氹仔,当时疫情发生后航线取消了,所以我要坐高铁或其他交通工具到拱北口岸,过关时还要再排队做一次核酸检测,整个过程比较耗时;现在可以免检通关了会顺畅很多,另外‘澳车北上’的政策也已落地。以后家人来看我也会方便很多,我也几乎可以每个周末都回趟澳门。”
刘延鑫表示,免检通关后,对澳门的会展经济是很大的利好,在香港、澳门举行的招商推介会,对于吸引外资将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从我个人的工作经历看,我觉得港澳青年来到南沙工作的前景是非常不错的。”刘延鑫告诉记者,2020年6月,他开始接手南沙大岗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招商工作。“这是一个大型产业园,面积8平方公里,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概念,但当时我查了查,整个澳门的陆地面积不到33平方公里。等于我入职不久就有机会接手约等于1/4个澳门面积的企业筹建和招商引资。这样的机会给一个年轻人,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到现在,我们基地落地的企业社会总投资已经超过280多亿元,我看着园区飞速成长壮大,如果我当初回到澳门工作,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刘延鑫告诉记者:“对港澳企业来说,南沙拥有拓展湾区业务的巨大优势,随着各种交通设施的建成,业务辐射整个大湾区都是很方便的;另外,南沙的用地成本、人工成本也相对会低一些。在企业所得税方面,针对来南沙投资的港澳企业还有‘澳人澳税’‘港人港税’,这些都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好政策。”
“从生活方式上说,这里与港澳是无缝衔接的。”刘延鑫说,“以前我们在澳门很喜欢去黑沙海滩跑步、游玩,而南沙也有很多滨海绿道,我可以去爬山、钓鱼。南沙对港澳青年是一个就业、创业的新高地,我最期待告诉他们的是,3年时间不长,但我确确实实看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希望以后不管是港澳的从业者还是企业家,大家都可以多来南沙看一看,乘着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整个南沙发展的东风,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