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省人大代表建言广东省文化领域建设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省级资金支持

池锦玲
许莉俊
潘智勇(受访者供图)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如何让广东的文化事业建设成果惠及百姓?如何让优秀的中华历史文化焕发生机?针对这些问题,多位人大代表就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汉剧博物馆建设、弘扬岭南文化等问题提出了“金点子”。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

  谈弘扬岭南文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培育了广东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文化精神。”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天河区石牌三骏企业集团董事长池锦玲建议,让岭南文化走进校园、扎根社区,引入资本支持岭南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岭南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即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创新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做强岭南戏曲、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等特色品牌。”

  池锦玲表示,不论是粤剧粤曲、广东音乐、岭南画派、“三雕一彩一绣”等文化精粹,还是龙舟、乞巧、醒狮等民间风俗,都是文化瑰宝,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她认为广州市天河区的发展,离不开岭南文化的滋润。

  “天河区最初是由25条历史悠久的村庄演变而来的,各村庄人文荟萃,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如粤剧、武术、龙舟、龙狮、乞巧等不少有岭南特色的文化都值得保留、传承和发展。”池锦玲说,受限于客观条件,目前仍有许多优秀的岭南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传承后继乏人、艺术人才不足、名优尖艺术人才少的问题。

  因此,她建议让岭南文化走进校园、落地生根。各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可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岭南文化、传统技艺作为选修课甚至必修课进入学校课堂,增强学生传承弘扬岭南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莉俊

  谈历史文化保护资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贾政

  “广东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然而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很多面临破败残损的困境,需要长期的维护修缮投入。”广东省人大代表、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许莉俊建议,应开展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研究,充分梳理广东省专项资金的需求以及其他省市专项资金的经验,衔接相关法律法规,推动设立省级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在全省范围具有改革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她还建议,要加大力度推进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

  “资金问题作为当前制约我省历史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问题,亟须省级层面进行统筹协调。”许莉俊指出,2021年,全省21个地市中仅有6个地市有设立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总投入合计8860.57万元,多数地市尚无保护资金投入,地方财力不足,导致保护资金得不到保障。安徽、福建、江苏、浙江、山西等省份均已设立省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对此,许莉俊建议要推动设立省级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统筹保护需求。她还提出,应谋划省级重点专项工程,提供保护抓手。

  她表示,广东可以借鉴江苏、福建、安徽等省份,由省级层面推进专项保护工程并配套专项资金安排的经验,建立广东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库。谋划“老城复兴”“老街复兴”“岭南故居记忆行动”“广东省优秀历史建筑评选”等专项工程,积极推动活化利用试点建设和优秀案例评选,集中财力,保障重点。同时,广东应以省专项工程,吸引地方配套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和保护传承工作的改进。

  广东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也引起了许莉俊的注意。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东省革命文物得到较好保护,红色旅游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在保护利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方面仍须强化、集中连片的保护利用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水平有待提升等。

  许莉俊建议,要加大力度推进全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立足广东实际,组织编制“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同时,在推进中央红色交通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东段)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全省革命历史和主题构成,深入挖掘片区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加强对同一主题、区域相邻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开展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以革命文物为载体,以革命文化为脉络,优化体现广东革命特色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等革命文物主题游径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串点成线、连片成面,助力打造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省人大代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一团副团长潘智勇

  谈汉剧博物馆建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出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这让我们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明确了奋斗方向。”省人大代表、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一团副团长潘智勇建议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助力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

  潘智勇说,广东汉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自清末以来,广东汉剧还漂洋过海,传播到新加坡等地,当地华人观众至今对精彩的汉剧演出津津乐道,汉剧所覆盖的观众群体,已达近亿人。在粤东、闽西的客家方言地区,汉剧被当作“正声雅乐”而被尊崇,因此始终保持着“中州韵”的舞台语言,具有“活化石”的价值奇迹。2008年,广东汉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建设“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传承保护工作上负有历史重任,在增进海内外上亿客家人凝聚力和爱国爱乡情怀、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起着重要文化纽带作用。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支持梅州、潮州等市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化拓展对外传播工程,让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传遍四面八方。”

  潘智勇建议尽快立项建设广东汉剧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展示客家文化标志性场所。他表示:“目前,粤剧和潮剧已设立规模化专业化的博物馆,广东汉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再不设立博物馆,已呈落后状态,这一优秀传统剧种将面临文化断层,无法发挥其重要的传播作用。”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2023广东两会·热话题
   第A3版:2023广东两会·热话题
   第A4版:评论
   第A5版:2023广东两会·锚定高质量发展
   第A6版:要闻
   第A7版:要闻
   第A8版:要闻
   第A9版:国际
   第A10版:经济
   第A11版:广东
   第A12版:广州文明导报
   第A13版:深度
   第A14版:体育
   第A15版:博览周刊·诗意
   第A16版:博览周刊·阅读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DA13版:顺德金版
   第SDA14版:新区势
对接粤东西北 优化产业分工
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需省级资金支持
抗击疫情,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
铸牢政治忠诚 强化使命担当奋发有为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