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
广州挑大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叶卡斯(除署名外)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突出县域振兴,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022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以争创全国百强县、培育全国千强镇为支撑,广东要下活强县促镇带村这盘棋。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 统筹推进城乡融合
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枢纽,县域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东将会以更大力度壮大县域经济,统筹抓好产业兴县、强县富民、县城带动,支持珠三角及周边的县域融入大城市发展建设、产业实力较强的县域做强主导产业、生态功能重要的县域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域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综合实力较弱县域加快补齐城镇建设短板。
“县域强则市域强,县域活则全省活。”强县,要先强镇。广东将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支持有条件的镇打造成为县域副中心、发展成为小城市,形成一批名镇名品,培育更多全国千强镇。与此同时,深化镇街体制改革,把乡镇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此外,还要推进美丽圩镇建设,统筹镇村连线成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强县促镇带村,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广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垦造水田5万亩,加快灯塔盆地等大型灌区建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加强精耕细作,扎实推进种业振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在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广东将加快城乡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要素配置、生态环保、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同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实“1+12+N”政策体系,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平台载体建设,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广东将制定重点承接产业引导目录,实施差异化产业政策和精准化扶持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支持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深入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建设,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增强转入地造血功能,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新乡村示范带建设成为强镇兴村新动能
《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强镇兴村,着力补齐广州农村地区特别是北部山区发展短板和弱项,力争把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通过“强镇”带动“兴村”、“兴村”推动“强镇”,促进全市乡村全面振兴。到2025年,全市镇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集体经济强村比例稳步上升,镇村同建同治同美取得显著成效。
新乡村示范带因为具有将乡村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的功能,成为强镇兴村新动能。据了解,广州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了《广州市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指引(试行)》,高质量打造一批新乡村示范带。新乡村示范带是以美丽乡村为载体,结合美丽圩镇,将乡村一二三产资源点串联成线、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建设新乡村示范带要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在改善环境和提升风貌的基础上,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乡村运营为抓手、以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突出以下7大要素:党建引领、产业兴旺、风貌提升、设施完善、活力塑造、治理有效、长效运营。
依托“山水林田湖海”自然禀赋,秉承传统山水城市格局及地形地貌特征,广州构建了北、中、南三个特色片区,总体塑造“三片四脉、山海连城”全市新乡村示范带格局。其中,“三片”分别为北部绿色生态片区、中部宜居宜业片区、南部滨海水乡片区。“四脉”为跨区域的新乡村示范带骨架脉络,由道路、碧道、绿道、古驿道等廊道构成,串联沿线各类新乡村示范带。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经济基础,全市新乡村示范带可分为生态旅游带动型、都市农业带动型、文化特色带动型、三产融合带动型、渔港水乡带动型等类型,各区根据片区主题与乡村特色,对各示范带分类打造。
努力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广州十分重视区域布局。根据《广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围绕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和乡村振兴引领地的目标定位,广州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以服务大都市、辐射大湾区为宗旨,依托辖区内的山、水、城、田、海等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大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配置优化,实现各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努力构建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新格局。
目前,广州已基本建成7条新乡村示范带,分布在7个主要涉农区。据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广州全面绿化美化乡村环境,扮靓示范带“外在美”;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提质行动,广州塑造乡风文明新精神,夯实示范带“内涵美”。
广州还构建了引擎带动、三产融合的乡村产业带,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157个,涌现出“乡村+文创”“乡村+民宿”等多种旅游休闲与创意农业新业态。此外,广州还构建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新乡村示范带建设发展,稳步增加示范带覆盖行政村村集体收入,推动形成“政府搭台、村企合作、三方共赢”良好局面。
位于碧水银滩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增城区正果镇蒙花布村,是广东省美丽乡村特色村。近年来,蒙花布村景观质量与环境质量不断提升。走在增江河边,远处山色空蒙、烟雨缭绕,景色醉人。当地集防洪灌溉、通行休闲及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正果拦河坝重建工程顺利完工,还原了岭南水乡的古朴简洁整体风格,不仅提升了两岸人居环境,还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蒙花布村现有农家乐8个、休闲农园(农庄)1个、乡村民宿14个,
在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上的增城区小楼镇邓山村也大力引进特色文旅产业。村里先后与增城区农投、区城乡规划院等单位接洽,编制了集科普、民宿、摄影基地于一体的天文馆项目可行性分析,现正深化方案设计;特色古榄园内已多次成功举办绘画采风、摄影采风、田野讲座等活动。产业项目进驻扎根为村集体及村民带来了租金性、经营性、工资性等多方面的稳定收入,邓山村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38.82万元(含合作社收入),农民年均收入从原来的1.5万元增长到3万元,162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和土地得到盘活。
代表委员建言
广东省人大代表、从化区江埔街锦二村村民潘翠玲:
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带动农业数字化
潘翠玲认为,随着各级政府积极出台和落实专项政策,虽然农产品电商发展态势良好,但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电商品牌赋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对电子商务等新兴主体的支持不足;以物流为代表的农村地区供应链体系不完善;农村电商人才缺乏。
潘翠玲建议,研究推出农产品包装的产业标准,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引导农业种养及相关加工区域协同发展,构建更精细的产品分类分级打入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培育地标农产品电商品牌,通过品牌化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
此外,潘翠玲还建议,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在外就业青年、技术型人才、退伍军人等返乡从事电商创业及投资,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与政策资金支持。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物联网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数据精准采集、预警、分析、决策辅助和共用共享,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大数据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
激发县域内生动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强富绿美新县域,持续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认为,以深化扩权赋能改革为抓手,撬动粤东西北地区县域经济内生发展动力,对于我省推动后发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深化扩权赋能改革,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建议立足省情,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按照人口需求来进行城镇和产业布局,打造一批特色化、品质化、高质量发展的县城,充分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纽带作用,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建议提及,一方面激发县域发展内生动力。在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公共服务领域推出改革举措,最大限度释放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另一方面激活沉睡土地资本。推进县城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高建设用地集聚规模。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