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台
“随着目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逐渐优化,医疗资源应更多投向婴幼儿与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省政协委员杨杰建议,为保障脆弱人群的健康,可以家庭为单位,应用无线健康感知及物联网技术,建设远程居家监护及问诊体系,与医院就诊形成有效互补。(1月11日《羊城晚报》)
这个建议可行且富有现实意义,当引起重视。
先说可行性,医疗无非就是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传统医疗活动囿于技术条件,只能面对面地进行,譬如中医的“望闻问切”就是基于此现实,随着远程通信、全息影像、新电子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突飞猛进,医疗行业亦受惠良多,远程医疗不但成为现实而且日益深化。通过体温贴、心电贴、血氧仪、血压计、肺功能仪等智能监测设备,医生可以实现对某些患者的远程监护和疾病管理,让“一老一小”得到更方便、更及时的医疗照护。
再说现实意义,远程医疗给公众描绘了一个正和博弈的美好图景:便利——病人足不出户便可得到相关的医疗服务;可及——基层群众也可以相对轻松地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节省——帮助病人节约一定的经济及时间成本;减负——措置得当的话,对医疗机构亦有减轻负担作用。在当下,这些优点尤显珍贵,疫情还未散去,线下医疗资源较为紧张,且各类非急症患者都往医院挤,也不利于疫情防控,远程医疗的优势便再次显现出来。在未来,随着社会老龄化深入,远程居家监护及问诊体系必将一步步走到前台,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构件。
必须看到,颠覆传统路径、重塑行业格局绝非易事。说起远程居家监护及问诊体系美好的一面,哪怕用最严苛的眼光来审视,也不能否认,具体落到实践层面,哪怕是最乐观者,也不能不正视其困难。从构建主体、政策框架、制度环境到基础搭建、商业模式、利益分配,其间涉及众多利益方,如何让他们在政策和市场的博弈下,找到平衡点,最终形成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局面,合力推动这项事业走深走实,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仅以电子病历为例,患者病历资料、影像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远程医疗的会诊结果影响巨大,甚至有决定性作用,但在我国很多地方,电子病历的普遍现状是,不仅医院与医院之间各自为政,信息难以畅达,甚至在医院内部,由于信息化系统之间接口与标准的不统一,还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没有大格局,难破小利益,破除电子病历困境若此,其他领域更是如此。
“一老一小”无忧无虑,“一青一中”才能省心安心。事关百姓安康、民生福祉,建立远程居家监护及问诊体系哪怕面临再多困难,也值得各方去努力、去尝试。
(连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