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的时候就盼过年。过年有新衣、新鞋穿;可以贴春联、放鞭炮;还有压岁钱。不过最盼望,最兴奋的还数年蒸。所谓年蒸,就是蒸包子。在当年,这年蒸对千家万户来说,可谓是一件盛事、美事。
民谣曰:“二十八,把面发。”其实一般人家腊月二十五六便陆续开始年蒸了。若是年蒸,最宜大锅土灶,火猛汽足。在年蒸的那几天,从早到晚,烟突里到处是滚滚直上的青烟,火力旺时,那闪闪的火星,乘势轻快地飞出烟囱,张扬着人们的喜悦。此刻摸摸靠近烟囱的墙壁,热得烫手。这些日子里,空气中终日弥漫着面点久违的清香,真是令人兴奋陶醉。
就我们家来说,年蒸的头天晚上,爸爸便把面揉好,满满的一大盆,然后盖上棉被、大衣,让其发酵。其后静观其变,等待号令。这个晚上,爸爸的心就放在这盆面上,夜里要起来好几次察看“面情”,以防“发”过了。经常天不亮,凌晨四五点钟,面就发好了。此时的面就像滚开的粥锅,简直要潽出一样,还裂开一道道的缝隙,就像人开心地咧嘴在笑。这时全家火速从梦中醒来,全部上阵。于是一家人从案板到灶台,忙进忙出,忙成一团,笑成一片。
年蒸之际,我有个妹妹时常捣乱,有时故意把包子捏成三角形的,或是四方形的。不过她的杰作,我们从不享用,让她独饱口福。这天我的妹妹也真是过足了化妆的瘾,满头满脸全是面粉,就像粉刷过一样。妈妈说她到剧团演花旦,正是块材料。这话后来果然应验了,妹妹不仅唱戏,还成了角儿。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们在孩提时代的举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发于内心,属于“抒情言志”的范畴,也大致表明了情趣与志向。
那时节,包子的内容算是丰富的。有青菜的、萝卜丝的、马齿苋的、雪里蕻的、梅干菜的、豆沙的,纯肉的很少。馅心用完,便将多余的发面做成馒头。那馒头又白又大又暄,跟副食店里卖的精面馒头相差无几。有时我们还在馒头的顶端,用天然色素点上红点点,让美滋滋的心情,美化在生活。
刚刚出笼的包子,要把它倒在院里的竹匾上,迅速揭去笼垫和纱布,将其一个个翻过来,晾凉,否则容易互相粘连,变形破损。刚出笼的包子又暄又香又解馋。每次出笼,我都吃一个。一个上午下来,早已解决了十个八个,肚子撑得又鼓又胀,还得不停地喝水,只缘那面碱“烧”得慌。
下午时分,年蒸结束了,爸爸便趁着炉膛的余火,满满炒上两脸盆的花生果和葵花籽。接着,我们便帮着父母掸尘浆洗,全家里里外外,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徐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