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聚焦制造业当家、AI养老等六大热点

要让港澳青年体验到大湾区发展“强磁场”

雷震
杜兰
杨寿桃
黎锦城
陈美仪
任永全

  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昨日开幕,“委员通道”首先开启。制造业当家、AI养老、“三孩时代”托育难题、港澳青年逐梦大湾区……6位省政协委员逐一走到话筒前,面向公众建言献策。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黄岚、邓潇丽 通讯员贡丹

  雷震 省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制造业当家需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

  需要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这是省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针对“制造业当家”的建言。

  他说,“只挖一米宽,掘一千米深”,这句话生动描述了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精耕细作,“这些企业具有较高技术实力,往往能够率先实现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突破,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雷震还列出了一组组数据: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近年来,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过5000家。“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力争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当家提供重要保障。

  “那么,未来我省如何走好专精特新这条路?”雷震建议,一是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密切链接资本、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探索建立大湾区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席机制,由粤港澳三地政府部门和交易所、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组成协调小组,联合开展相关工作。强化金融创新,引导全球化资本、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专精特新。从“募、投、管、退”全流程支持,形成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长期稳定投入机制。

  二是“政产研学金”联动,全面赋能专精特新。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产业链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和金融资本市场,形成常态化联动机制,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掘、筛选、评审、服务”链条。继续用好用活“链长制”,把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作为“链长制”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推进制造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深度融合发展。要着力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优势突出的小微企业园,引导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

  杨寿桃 省政协委员、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 广州开发区二级巡视员:

  推进生物医药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咱们都知道,小小一剂疫苗,凝结着众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在接种新冠疫苗后,感染的重症率死亡率也显著降低。”省政协委员、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广州开发区二级巡视员杨寿桃表示,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

  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重大成果,如何才能尽快造福老百姓、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呢?杨寿桃认为,唯一有效路径就是实现高效率的科研成果转化。然而,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具有技术门槛高、实施周期长、投资额大、风险高等特点,不仅需要十分专业的科研团队,还需要政产学研各方的协同合作。对此他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提升科研成果实用性和市场价值的问题。我省每年产出的生物医药类科研论文和专利数量喜人,但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具备足够市场价值的成果并不多。要征集凝练产业、临床真实的应用需求和关键技术,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整合大学、科研机构等资源联合攻关,从源头上保障科研成果有需求、有价值、有市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二是加大对成果转化专业机构的扶持力度。科研人员可以胜任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但大多数不具备成果转化的专业能力。大学和常规科研机构没有条件专注成果转化,而产业资本不愿过早介入初期成果转化。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省实验室等专业机构,建优配强成果转化专业服务团队,协助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样品样机,全程为科研人员转化成果提供专业服务。只有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科研人员从他们不熟悉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信一定能产出更多更优秀的科研成果造福人类社会。

  陈美仪 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 澳门中小型企业联合总商会常务副会长:

  体验大湾区“强磁场” 

  留下港澳青年逐梦脚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内地省份并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居民超过42万人。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澳门中小型企业联合总商会常务副会长陈美仪说,从“来了就是深圳人、珠海人”到“大家都是湾区人”,越来越多的澳港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居住生活、奋斗逐梦。

  与此同时,大湾区也为港澳青年提供了逐梦的平台。陈美仪举例: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相继投入使用;广东省9千多个事业单位岗位面向港澳青年开放。“可以说,大湾区的内地9个城市,每个城市都留下了港澳青年的逐梦脚步。”

  好风凭借力。陈美仪表示,无论是心怀狮子山下拼搏精神的香港青年,还是带着濠江之畔创业豪情的澳门青年,只要推开心门、勇敢出发、不懈奋斗,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港澳发展、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一定能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陈美仪为此提出两点建议:

  一、让港澳青年体验大湾区发展“强磁场”。很多港澳青年人如今已认识到内地的发展潜力,认同投身大湾区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创业就业还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例如对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政策信息了解不够,以及需要面临生活习惯差异等问题。建议举办多种形式、跨领域的交流活动,让他们进一步体验湾区、了解湾区,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魅力。

  二、提供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建议各地政府加强合作,为港澳青年提供就业环境、支持政策、求职路径等就业信息,开展精细化的就业指导。设立大湾区跨部门的沟通协调平台,解决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时遇到的问题,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杜兰 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AI养老“顶天”“立地” 

  晚年生活更美好

  站在“委员通道”的镜头前,省政协委员、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秀出国产最新款的智能助听器,建言随着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加速研发、普及,老年人将更好地享受智能化时代的便捷服务。

  “大家请看我手上这对耳机,它看起来跟普通的无线耳机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是国产最新款的智能助听器。”杜兰手持“耳机”说:这款助听器支持数字16通道,能够为老龄听损群体再现清晰的自然原声。“相对于国外品牌动辄几万元的高价,这款助听器的价格不到千元。”

  杜兰表示,像这样能给老年人带来便利的智能产品还有很多。譬如,可以实时监控警报老年人跌倒的智能手环,对独居老人用处很大;老年人出国旅游,支持83种语言翻译的智能翻译机可以帮助老人与世界“畅聊”。近年来,智慧养老显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人工智能养老虽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养老,但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失能、半失能及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

  预计到2030年,广东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提供更多的适老化智能产品和服务,让老年人能用、会用、想用?身兼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的杜兰提出“顶天”“立地”的思路:

  一是“顶天”,加快开发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广东是机器人制造大省,建议设立专项政策,支持企业提升康养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产品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进一步支持机器人智能交互开放平台建设,降低情感计算、主动对话、多模感知、虚拟形象、运动智能等关键技术的成本与使用门槛,不断提升产品在日常出行、就医、消费等场景中的适老水平。

  二是“立地”,推动智能化产品在老年人群体普及使用。充分发挥社区、街道、老年大学、志愿者组织的力量,加速智能化产品在老年人群体中的普及。并定期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普游、智能化产品使用经验交流会,帮助老年人及时学会使用智能化产品,更好地享受智能化时代的便捷服务。

  “关心老年人的现在,就是关心我们的未来。”杜兰展望,随着人工智能相关产品的加速研发、普及,赋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将帮助大家拥有更加健康幸福的老年生活。

  黎锦城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

  鼓励“托幼一体化” 

  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

  省政协委员、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黎锦城聚焦破解“三孩时代”托育难题。他留意到,三孩生育政策出台后,许多宝妈宝爸动了再生一个孩子的念头,但同时也十分担忧:孩子谁来带?“靠老人、请保姆、还是妈妈放弃个人发展,全职在家带娃?《广州市生育意愿调查报告》显示,如果托育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超过1/3的受访者愿意响应国家政策,多生宝宝。”

  黎锦城表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将“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纳入我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并进行分解细化。

  为了更好减轻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政策潜力,黎锦城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扩大托育服务供给。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以普惠微型托育机构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托育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采取独资、合资、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形式,开设普惠型托育机构,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普惠性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托幼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将2至3岁幼儿托育服务纳入以公立机构为主的普惠型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二是大力培养专业人才,确保托育服务质量。发展婴幼儿照护专业的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具有良好职业发展空间的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托幼服务专业化水平。开发育儿指导公益平台和课程资源,鼓励幼儿园、公办托育服务机构、社区等为婴幼儿家庭提供示范指导,提高家庭科学育儿的素养和能力。

  “我相信,随着托育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落地,宝妈宝爸们一定会生得情愿、养得放心。”黎锦城说。

  任永全 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教育中心总校长:

  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暖心

  “元旦假期,广东各地公共文化空间为老百姓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文化大餐’。制年画、做灯笼、剪窗花等一场场兼具文化底蕴和创作乐趣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省政协委员、广东广播电视台教育中心总校长任永全表示,“粤书吧”、风度书房、读书驿站等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市民的网红打卡点。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云上”文化大餐,直播逛展、数字阅读、云上课堂、线上看“秀”。这些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体验,体现了广东为群众幸福生活“提速加码”的实招。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是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让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更贴心更暖心,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时代命题。为此,任永全提出了两个建议:

  一是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从“数字化”走向“数智化”。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基础上,精准对接基层文化需求,组织新媒体开展运营和推广,实现“看演出、看展览、看非遗、看景区、看直播”,着力在公共数字文化平台、数字资源生产展示和数字化服务三个环节上下功夫,确保出精品、出成效。

  二是推进标准化工作。指导地市、县(市、区)出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或服务目录,实现公共文化标准化供给。推进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强化县域公共文化设施的“造血”能力,逐步推动分馆从“向基层送文化”向“在基层种文化”转变。加强示范品牌建设,开展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评选,推动基层文化服务工作提质增效。

 
     标题导航
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聚焦制造业当家、AI养老等六大热点~~~
民盟广东省委会:~~~
广东省政协委员黄琼:~~~
   第A1版:头版
   第A2版:要闻
   第A3版:2023广东两会·热话题
   第A4版:2023广东两会·在现场
   第A5版:2023广东两会·特别关注
   第A6版:粤韵周刊
   第A8版:要闻
   第A9版:要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都市新闻
   第A13版:经济
   第A14版:广东
   第A15版:体育
   第A16版:文娱·闲情
   第DGA13版:东莞新闻
   第FSA13版:佛山新闻
   第SZA13版:深圳新闻
要让港澳青年体验到大湾区发展“强磁场”
强化“双城”联动 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采取分类处理措施 妥善处理疫情相关数据